三八零 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大明金主》
第(1/3)頁
華夏數(shù)千年的文明已經讓許多讀書人對古籍有了極深的依賴,好像隨便什么問題,古人肯定都已經解決了,只要翻書就能得到需要的答案。然而世界永遠在變化,而且絕大部分的華夏知識并不會通過書籍來傳承——父子師徒的口口相傳才是主流。
如果說物理方面的知識,或許還有人能夠從冷門的古籍之中翻出一些只言片語——宋人倒是也有不少這方面的愛好者,比如沈括reads();。可是化學就實在太年輕了,整個地球上連一個知道自己呼吸的是什么氣體的人都沒有,大量化學實驗只存在于煉金術師和煉丹士們的神秘小屋里,談什么化學呢?
徐元佐手里沒有顯微鏡,在松江的時候倒是勉強用石蕊做了一些試劑,此刻卻是遠水解決不了近渴,只能用無處不在的氧化反應來舉例子。但是這些內容在師兄們的見解里,更多還被視作“假想”,完全沒辦法實證:你說是氧氣干的,他說是神仙干的,關鍵就在于怎么證明呀!
可惡的實證主義思想!
徐元佐越講越多,但是需要做的實驗也就越來越多。師兄們一口咬死要看到實證,各個都像是科學家附身——有如此堅定的實證主義思想,竟然都沒把大明推進蒸汽時代,絕對是明朝皇帝太渣的緣故!(注)
徐元佐直說得口舌發(fā)干,外面天色漸晚,總算后面的內容也不多了。他道:“諸位師兄,若是各位真心想一窺此究竟,且容小弟在這廣東置辦一些器皿,咱們一一驗證。”
眾人已經被徐元佐挑起了興趣,尤其是幾個家中有產業(yè)的師兄,紛紛上來與徐元佐見禮。主動提供幫助。他們已經從剛才的問答之中看到了一座金山,對金錢的敏銳度絲毫不遜于徐元佐。
林克鳴在一旁一一介紹,自然很樂見這位結義小弟打開人脈。這些人都是林氏門人中的中堅力量——簡單來說就是有錢。廣東的廣州早在唐朝就是阿拉伯人的匯聚地。經濟思想深入骨髓。中原人以為這里是蠻荒之地,他們自己卻知道這是偏見。到了明朝。朝廷進行海禁,廣州卻是對外窗口,每年還有廣交會——葡萄牙人入城采買各類外貿貨物。這里濃郁的重商思想,甚至沖淡了他們對功名的渴求。
許多人中了舉人之后,就懶得再北上參加會試了。以舉人的身份在鄉(xiāng)間置辦產業(yè),從事商業(yè)活動,獲取大量的海外白銀,然后置地買田。擴大生產。如果說江南的織戶代表著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廣東早就成了外貿公司的大本營。
徐元佐了解了這些師兄們的家族產業(yè),也是十分高興。這些人家都有自己的鐵廠磁窯。這也是廣東外銷的重頭產品,尤其是廣東的鐵廠,每年生產出來生鐵數(shù)量占據(jù)了大明全國鐵產量的大半,若是放開說,更是世界鐵都——英國要兩百年后才能追上此時的廣東一省。
然而廣東鐵產量雖然高,但是精鐵卻是出自蕪湖,價格上有明顯的落差。雖然鐵廠廠主們意識不到是材料和工藝的問題,但其中必有原因。而徐元佐今天所提到的化學。讓他們發(fā)現(xiàn)了一扇找出這種原因的大門。
徐元佐簡單介紹了燃料的問題。有的地方用煤炭,有的地方用木炭,有的地方用焦炭。不同的燃料直接影響鐵的品質。比如山西的潞鐵,產量也不小,但是用的硫鐵礦,加上煤里的雜質多,所以練出來的潞鐵只能打造民用的鐵鍋,勉強用來做農具,根本無法冶煉成兵器。不過這點倒是為大明國防做了貢獻,這些被走私販賣給蒙古人的鐵鍋,不可能被重鑄成鐵器再被蒙古人用來入寇。
這些問題其實并不是秘密。也有人早就知道了,可是出于成本考慮并不會特意進行改進。因為財主是絕不會對技術感興趣的。他們只會對財富感興趣。沒有充足的利益驅動,任憑你拿出天頂星技術。他們也無動于衷。
至于開磁窯的師兄們,則想了解爐火溫度的問題。陶與瓷的區(qū)別,說穿了就是溫度。而價格是誰都知道的,陶碗只能用來壓倉,瓷器卻是被絲綢包裹,小心翼翼地供著。
徐元佐略略吐了一些知識出來,讓他們回去試驗reads();。同時也索要了不少的幫助,一方面是他在此地沒有根腳,許諾出去的銀子一時無法兌現(xiàn),而林老師家其實只有個面子,真要拿銀子同樣很困難,所以得先問這些師兄借些現(xiàn)銀,方便周轉。等他派回去運“銀子”船隊來了,自然就能還了——當然,他如果真把銀子運到廣東來,那可就成了腦殘。同樣的運量,明顯是運江南江北的商貨過來銷售,更加核算。
這些師兄對這種手段當然也是門清,當即表示不要還銀子,直接用商貨抵價就行。兩邊都是熟人,自然信得過,所以這筆生意很快就敲定了。
徐元佐接來便是要請這些師兄幫忙收羅廣東的造船師,以及為葡萄牙人修過船的工匠。眼看著航海圖就要打開了,沒有足夠好的船可不行。明船還沒有專門的戰(zhàn)艦概念——恐怕歐洲也沒有,基本都是武裝帆船,所以集合各地能工巧匠,研發(fā)自己專門的海軍大噸位戰(zhàn)艦,這就尤其有必要了。
要進行海貿,卻不控制海權,這簡直是不可理解的。
“除了工匠,還有便是要請師兄們幫忙找一些作物了。”徐元佐道:“這些作物都在西班牙人手中,若是有必要,我也愿意親自去一趟呂宋。”
眾人頗為好奇,是什么作物這般值得徐元佐上心。
自然是高產作物三大寶:番薯土豆玉米。
現(xiàn)在土豆還被當做觀賞植物,玉米也只是落戶歐洲,在沒有經過育種之前并不能算是高產。甚至不能直接拿到遼東去開掛,因為這些物種極有可能耐不住那么寒。先在江南播種,然后逐漸北推,等到山東可以廣泛種植的時候。便可以放心地在沈陽遼陽開種了。這個過程如果不人為干涉,恐怕要走一百多年,但是有心挑選之。大概五年也就夠了。
現(xiàn)如今番薯倒是已經成名了。
作為高產易種可以作為口糧的農產品,番薯在東南亞很受重視。按照西班牙人的法律。這種作物不允許被帶出呂宋島。
林克鳴并不知道徐元佐的廣闊藍圖,只是單純出于對結義兄弟的支持,出主意道:“就不能偷偷運回來么?”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