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零八 來訪-《大明金主》
第(1/3)頁
夏本煜就算不想去唐行拜訪徐元佐,也會有人推著他去的。更何況這回說是拜訪,其實也是另一種形式的邀約。
面對徐家的邀約,誰能淡然以對?
雖然民間對徐家充滿了同情,認為徐家日子難過,連兩個兒子都被流放到西北去了,但是真實的徐家卻已經偏向于安定。除了徐瑛的正妻偶爾會去找徐元春的麻煩,簡直一片祥和氣象。
應付徐家的親眷可不是徐元佐的特長,尤其是陸奶奶比他大不了幾歲,卻偏是嬸嬸。這個時代可是********家的天堂,各種沒節操的故事都廣為被人追捧,自己若是應對不當,豈不是給那幫碼字的提供刺激素材么?
于是徐元佐很順利地找到了借口,返回唐行,讓徐元春接手這個燙手的芋頭。徐元春說起來回鄉“養病”,卻比過去二十年都更加活躍地出現在鄉紳聚會、家族聯誼上面。這方面他也的確拿得出手——進士吶!在這松江一畝三分地上,足夠橫著走了。
徐元佐順利抽身之后,也就能將更多時間用在企業管理和人才培養上面了。任何一個時代,無論是跨國大集團,還是幾個人的小作坊,管理都脫離不了一個“盯”字訣,迷信任何制度都不如自己花時間盯著。一旦企業龐大到了盯不住的程度,要么活活看著它萎靡、效率降低,要么就只能找到更多合適的人來幫著盯住。
在如今的技術條件之下,徐元佐熟悉的手段都缺乏技術支持。云間集團的規模還沒達到他滿意的程度,管理上就已經顯露出了疲態。除了自己流血流汗死死盯住,還有就是培養后備力量了。
新的后備力量不同于朱里幫。那些從小玩到大的少年們視徐元佐為天神,由衷崇拜。而新生的書院派,家庭條件大多比朱里少年要好。沒有經歷過那般巨大的反差,又覺得自己是徐元佐的親門生,有些看不起朱里幫的前輩,在心理上對徐元佐的親近有余,崇拜不足。在在制度的執行上,就做不到一板一眼。往往會根據自己的認識做些“改進”。
這正是徐元佐最為頭痛的地方。他又不能一刀切地禁止“改進”,只能充分闡述自己的理由。既然是理由,就需要理論支持,于是教學攤子也就越鋪越大,各種調研項目紛紛上馬,對商業管理和經濟學的發展倒是做出了極大的貢獻。
所有進步都是踩著銀子走上去的。翁家對徐氏的圍堵失敗并沒有給徐元佐帶來直接利益,遼東新興市場還不能提供穩定的收益源。云間集團最大的出貨口在南方,而辦貨卻存在瓶頸。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