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還不是最奇怪的地方。我們的太陽是個很年輕的恒星,也就是說存在著年紀比地球大很多的類地行星,理論上來說他們的文明程度應該遠比我們發達。我們的地球是 45.4 億年,假設我們把地球和一個 80 億年的行星 X 對比
如果行星 X 的經歷和地球類似的話,他們的文明應該比我們領先 34.6 億年。
比我們領先一千年的文明所能帶給我們的震撼,可能就像我們現在的世界能給一個中世紀人的震撼一樣。一個比我們領先一百萬年的文明和我們的差距,可能和我們與大猩猩的差距那般。而行星 X 上那個比我們領先了 34.6 億年的文明會是怎樣呢?
卡爾達肖夫指數是根據一個文明所能夠利用的能源數量來量度文明層次的指標。它有三個類別:
I 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所在行星的全部能源。人類還沒有達到 I 型文明,按照卡爾薩根的算法,人類可以算作 0.7 型文明。
II 型文明:有能力使用母恒星的全部能量。我們還沒有辦法理解這樣的事情要怎樣才能做到,但是人類還是盡量使用想象力來考慮這個問題的,一種可能是戴森球,這是包圍母恒星的巨大球形結構,它可以捕獲大部分或者全部的恒星能量輸出。
III 型文明把前面兩張都甩在了后面,它能夠動用相當于整個銀河系那么多的能源。當然,這一型的文明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不過別忘了,前面的行星 X 上的文明可是有 34 億年的時間慢慢發展的。如果行星 X 上的文明和我們類似,并且成功生存到了 III 型的話,他們可能已經掌握了星際旅行的方法,甚至開始對整個星系的殖民了。
科學家博斯特倫的觀點認為,不僅僅是人類,整個宇宙都是模擬的。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我們的意識,以及與程序中無感知部分的互動,都是代碼的一部分。然而,博斯特倫也承認,即使是對一個強大的計算機系統而言,要完全模擬現實的各個層面可能是不切實際的。正如我們的科學模擬包含一些不要求冗余細節的抽象層面,模擬系統也可能會借助某些規則和假設,使一些細節不用被模擬出來。而當我們做實驗時,系統便會補充細節:例如,博斯特倫在其2003年發表的論文,《你活在一個計算機模擬中嗎?》(Are You Living in a Computer Simulation?)里寫道:“當[模擬系統]發現一個人正準備觀察微觀世界時,它可以根據需要,在一個[恰當的模擬領域]中填充足夠的細節。”這樣一來,系統就不用準確無疑地追蹤所有粒子或星系的軌跡。當需要這些數據時,程序中的宇宙會提供足夠的細節,來呈現毫無破綻的現實。甚至,人類也不需要每時每刻都被不差毫分地模擬出來;我們對“自我”的主觀認識會隨環境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