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兩人在涼亭坐了一個多小時,倩祎將垃圾收拾后離去。 譯狗辦公層屬于蕭銘的一室四廳房間已經裝修完畢,倩祎也張羅著布置了家具和空氣凈化器,屋子再透氣兩三個月就可以搬進去住了。 這兩三個月,蕭銘還是在選擇住校。 生活變得有規律起來,早上起來跑步、上課,然后去圖書館。 學習完生物學本科的教材蕭銘向潘沙星的生物教材發起進攻。 他第一次從字面上了解了吞噬1菌落中的菌類。 復雜的潘沙星名稱根本無法用這里的話去翻譯,蕭銘只能用A、B、C等字母代替菌落中的菌類。 在這里,蕭銘發現了潘沙星生物學和當代生物學最大的不同。 吞噬1菌落中菌類屬于原核生物,但是大部分沒有細胞壁,只有充滿褶皺高強度的細胞膜,細胞膜的組成是高分子聚合物。 在人類世界,沒有細胞壁的原核生物不叫細菌,叫支原體,潘沙星則統一稱為細菌。 “我的天!” 蕭銘低聲驚呼一聲,人類研究的細菌,大部分細胞膜都是由磷脂構成,而吞噬1菌落的細菌則不是,這就是為什么這些細菌能夠耐高度酸、堿的原因。 這么結實的細胞膜是怎么對外交換物質的? 教材后文給出了解釋。 例如A菌,在細菌需要對外交換物質時,高度皺褶細胞膜會舒展開來再在中間進行封閉,讓細菌結構變成類似于“8”字,上下分隔。當然實際結構會更為復雜,“8”字的上下兩端會呈現微弱的電極,電極會吸引附近的物質聚集過來。 “8”上面的“0”擁有飽含酶系統的細胞質,下面的“0”擁有遺傳物質DNA,DNA集中在低電子密度區。之所以這樣分開是為了避免外界物質對DNA進行侵害。 讓細菌結構變型完成后,它開始“進食”了。 細胞質內的酶系統分泌出特殊的酶,酶會溶解細胞膜,讓上面的“0”打開一個口子,這樣外面的物質,也就是細菌的“食物”會在從口子進入細胞內部,物質進入內部后打開的細胞膜會立刻封閉。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