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征服荒漠的開端-《重生科技學霸》
第(2/3)頁
當然研究院已經在媼圍縣租了一套房子,已經在開展工作,研究院從一開始的20人,已經變成了400人,而且每個月都有人陸陸續續前來報道,畢竟這一次單單招聘了就有2000人。
來到一處巨大的工地,施工隊正在將荒灘改造成良田,這荒漠的治理,首先要固定流沙、拉土造田、改良鹽堿土質,才能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開發農田。
眼下,正有幾百人在研究院請來的省林業局治沙技術員的指導下,大面積種植沙柳。
前面用拖拉機開溝,后面將樹苗斜插種植,剛好露出小苗,全部埋死壓實,然后略微澆水。到了秋天就會長出三四枝一米以上的桿莖,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
沙柳為沙漠植物,也是極少數可以生長在鹽堿地的一種植物。其抗逆性強,較耐旱,喜水濕,抗風沙,固沙保土力強,是我國沙荒地區造林面積最大的樹種之一。
沙柳形如火炬,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澇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
春季來臨時,風沙肆虐,沙丘平移,不管沙柳被埋得多深,只要露一個頭在外面,它就能夠茁壯成長,雖然不怕干旱,但雨水充足它也能夠一樣生長。它不怕牛羊啃,即使把四周的皮都啃光了,只要在里邊有一枝牛羊夠不著,過不了多長時間又恢復了生機。
沙柳的經濟價值也比較高——可做紙板,造紙。它所含的熱量和煤差不多,可發展成每三至六年砍一次的綠色沙煤田。
當然秦元清可是看不上綠色沙煤田那點收益,化沙地為田才是最重要的。
沙柳能把沙丘牢牢地固住,而且成片成串的沙柳形成的植物帶,涵養了沙地的水分,削平了沙包,沒有幾年就能形成了一片片綠地。
沙漠化治理,改善整個區域環境,才是秦元清看中的。畢竟相比起它的投入,它的產出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現在正在開展的這一片,就在建設的研究院附近,預計到了明年,周圍方圓三公里都不再是荒漠,而是翠綠蔥蔥。而研究院的大手筆,也給了媼圍縣帶來了可觀的就業,畢竟在附近靠近有水源的,可以采用這沙柳,可是再往外,就沒有那么容易了。
而沙柳的特性,也讓它成為了研究院的研究對象。
可以說,整個媼圍縣就是研究院的實驗地,一旦成功了,那么才是國家真正介入的時候,那時候動員的就是全國之力。畢竟國內有70萬平方公里沙漠,連同50多萬平方公里的戈壁在內的話就是128萬平方公里。
想要整治128萬平方公里的荒漠,個人是不可能的,哪怕秦元清的身家財富再翻一倍都不可能,這得國家力量進行舉國動員。
“秦主任,目前我們已經和六個沙漠科研所達成了合作,將一邊植樹造林,一邊培育新的品種,探索出一種可以降低治理成本的植物!”謝院長說道。
自從成立研究院后,他就被任命為研究院的院長,不過是掛在生命實驗室底下,至于級別則是正科級。
“老謝,這邊就交給你,有什么需要我解決的,你一定要第一時間告訴我!”秦元清正色地說道。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