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而參加此次學術報告會的數學家們,則是仔細研究,秦元清解釋歐拉數絕對值為6的卡拉比-丘成桐空間是最佳選擇這個問題,結果至今都沒有發現論文的漏洞,但是也沒有哪個數學家主動承認這一成果。 秦元清還是按照計劃,每天就抽出一小時,與來自海內外的學者們進行學術交流,盡可能地解答一些疑問,而雖然每天只有一小時,但是卻是讓海內外學者們視為極為珍貴的時間,因此在這么一小時時間,學者們總是能夠收獲一些東西。 比如,讓弦論研究者們興奮的是,關于底層的架構研究,秦元清補上之后,弦理論變得基礎無懈可擊,已經沒有其他學者能夠提出漏洞,向弦理論提出質疑。 畢竟想要發出質疑,首先得看懂秦元清的論文,如果連論文都沒有看懂,那又如何能夠發出質疑呢? 一行有一行的規矩! 比如每天的交流,秦元清也并不是全部回答,明顯沒有什么難度的問題,秦元清是拒絕回答的。只有一些相當有難度的問題,秦元清才會有興趣進行交流。 當然學術交流,也不僅僅局限于學者與學者之間,水木大學也向一些諾貝爾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發出邀請,開個講座之類的,也讓學生們開拓了視野,能夠一覽世界頂尖物理、數學的風采,也會對于數學、物理的前沿研究有一個認識。 學術交流期間,發生了很有趣的一幕,也就是暗物質、暗能量研究的學者,試圖想要從理論上證明暗物質就是存在的,然后又拐到宇宙觀測以及宇宙形成的觀點,結果引起天文學家其他流派的抵制,雙方激烈地爭辯起來。 畢竟,宇宙是否起源于大爆炸,宇宙是否唯一,是否就那么大,到目前為止,根本就沒有一個定論。 大爆炸理論,只是用于解釋宇宙形成,但是是不是真的這樣,誰也不知道,畢竟人類出現了太晚了,而宇宙形成得太早了,太古老了! 宇宙又實在太浩瀚,時至今日,人類也就在地球上轉圈圈,還未能接觸到地外生命,對于宇宙的認知,都是基于探測器的觀察與思索,并不一定是對的。 說到底,人類太渺小了,以渺小身軀去觀測浩瀚無窮宇宙,如同坐井觀天一般。甚至于,人們探索宇宙,總是以人類目前的情況去推導地外生命,比如地外生命具備的條件,必須有水、有氧氣,因為這是地球生命演化的必須條件。可是要知道,人類是碳基生命,并不代表地外生命就一定是碳基生命。 宇宙浩瀚無窮,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著太多太多超乎人類想象的東西。 就是秦元清,對于宇宙的認知,實際上也是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計。也許等到人類的生產力再提高十倍甚至是百倍,真正跨入星際時代,對于宇宙的認知,才會有所清晰。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