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知音報-《南宋不咳嗽》
第(3/3)頁
首先,這些報紙有專門的記者,沒錯,就是記者,這些人的主業就是去政府部門里去探聽消息,內容覆蓋面非常廣,如詔令、差除、臺諫、百官奏折等等,反正朝廷邸報上沒有的,他們都搜集過來,然后把這些消息出賣給報紙換取報酬,有時候也會摻雜一些道聽途說。這種消息刊登在小報上,就叫新聞,宋朝就已經有新聞這個詞兒了,專指這些小報上刊登的消息。這種人在宋朝被叫做“內探”“衙探”“省探”,遍布政府機關的各個角落,甚至大內都有。
其次,這些報紙是商業性質的,發行的時候會有專人在街道上叫賣,《武林舊事》中就專門記載了臨安城里一種叫做“賣朝報”的小本買賣,可見報紙零售業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物,而是成了一種固定職業。
最后,這些報紙不是手抄本,而是雕版印刷出來的,發行量也不是很少。這就說明在報紙之后已經有了一套出版發行的產業鏈,從內容搜集到零售,沒一個環節都各司其職。從這一diǎn上來講,宋朝、尤其是南宋的印刷出版業還是很發達的,當初洪濤在臨安城里亂轉的時候,就見過北城的書市,那里就和圖書批發市場一樣,售賣各類圖書,大部分都是印刷體。
洪濤要辦的報紙比宋朝的報紙版面更大、內容更豐富、不光有時政消息,更多的還是商業和生活diǎn滴,受眾也比這時候的小報廣的多。而且他的報紙不再使用雕版印刷了,而是用金屬活字套印,不光成本更低、速度更快、字體也更清晰。有了現成的房子、現成的鉛字、現成的油墨、現成的伙計,只要編輯人員一來,稍微熟悉熟悉新報紙的形式,試著做幾次之后,新報紙就出來了。
《知音報》,這個名字又是洪濤起的,愛樂意不樂意,自己又掏錢又出力,當然有命名的權利。其實洪濤也想起個更震耳發聵的高大上名字,但他怕引起不必要的麻煩。報紙是靠內容來慢慢吸引人閱讀的,并不是靠名字把人驚醒,所以叫什么無所謂,就算你叫狗屎報,只要里面寫的內容向往真理,照樣是真理。如果你滿篇都是瞎話和騙人的把戲,就算你叫真理報,照樣是狗屎。
《知音報》只有對開四版,頭版和二版是時政,專門刊登國內外的新聞、發表評論員文章;三版是海商專版,只聊各種貨物價格、品質和介紹海外港口知識;四版是廣告專版,只要不是假廣告,按照占用版面不同面積,花不同的錢就可以刊登,什么廣告都可以。
頭一期的《知音報》只印了三百份,而且不賣,全都送給熟人當禮物了,主要是廣州城里的海商,每家來個三五份的,再給金河灣、航海學校留diǎn,很快就發光了。按照文浩他們幾個編輯的速度,這個報紙一周只能發一期,暫時算是周報,如果趕上特殊時期,努努力能發兩期,比如海商出海的季節、國家有大事情發生啦什么的。并不是人手不夠用,而是暫時還沒啥可寫的,編輯們也在慢慢摸索,讀者們也在慢慢習慣,兩邊都要有個緩沖,你一上來就是日報,還印上萬份兒,誰看啊?
至于多久能互相熟悉,誰知道呢。報紙這玩意只是洪濤的一個試驗品,也算是一招兒閑棋吧,短時間內指望不上,就算它明天火了,人人搶著看,洪濤也沒這個能力繼續擴大發行量。鯨皮紙畢竟不是紙,成本放一邊,生產起來要比紙張麻煩很多。目前造紙作坊剛有了個大概的規劃,金河灣里已經被洪濤弄成了兵工廠,所有的勞動力全都在忙著鑄造大炮、生產火藥、炮彈,還有開花彈的軟木塞和軟木托什么的相關部件,就連新城市的建造工作都減緩了,哪兒有功夫去造紙啊。
洪濤之所以這些日子一直待在西瑁洲港,并不是真的一門心思撲在教育上,也不是對馬場不放心,而是在盯著運往金河灣的原材料呢。這段時間金河灣庫存的硝石、硫磺、軟木、麻繩之類的原料紛紛告急,洪濤從六月份就開始給海峽公司的海商們下了一大溜采購清單,專門把采購任務交給了他們去辦。公平買賣,該多少錢多少錢,也算是公司內部的一個小福利。不過這些海商的船不能直接去金河灣卸貨,先要在西瑁洲轉運一下,攢夠數量,再由金河灣自己的船拉走。西瑁洲也就成了一個貨物中轉站,洪濤必須親自檢查這些貨物的成色,商人的話是最不能信的,親爹都敢蒙啊。(未完待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