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6章 三種炮閂-《南宋不咳嗽》
第(1/3)頁
洪濤給齊祖提供的新思路還真是好幾種,他先在紙上畫了一個摸樣很怪的大炮,在炮身后部靠近炮尾的地方有一個長方形的大開口,旁邊還畫了好幾個帶耳朵的小鐵筒,看得齊祖直迷糊。他搞不明白,火炮后面開那么大一個口子,炮彈是好裝填了,可是怎么打出去呢?這已經不是漏氣的問題,而是氣全從后面的開口中跑了。
其實這種炮不會那么沒用,它就是十五世紀由歐洲人發明的一種后裝火炮,再由葡萄牙人傳入了明朝,人們都叫它佛郎機炮。
這種炮原本是滑膛炮,沒有膛線,那個帶耳朵的小鐵筒就是它的裝藥筒兼炮閂。使用的時候把這個稱為提心筒的裝置從火炮后面的長形開口塞進去,再用楔子固定,然后就可以點火開炮了。
它的優點是開完炮之后,用錘子把楔子打掉,馬上換上一個新的提心筒,再用楔子固定,就又可以點火開炮了,射速很快。但是它也有很大的缺點,提心筒和炮管之間密封很差,漏氣嚴重,所以射程不理想。
不過洪濤認為依靠金河帝國目前的鑄造和金屬加工能力,應該可以造出更精密的提心筒和炮管,讓它們之間的契合程度更高,盡可能的減少漏氣量,說不定會在不降低射速的情況下,提高一部分射程。其實目前也用不到太遠的射程,既然是線膛炮了,必然比滑膛炮精準很多,有效射程能達到一公里,再有一定的精準度,就足夠壓制前裝滑膛炮的。
“這種裝置倒是不難,可以試試。不過有個問題,如果大炮的口徑再大一些,提心筒的重量必然會加大,開火之后,炮手要更換上百斤重滾燙的提心筒可能會很麻煩。要是大炮的口徑再大一些,就很難提得動了。”齊祖是個標準的巨炮主義者,他總想把大炮的口徑提高、提高、再提高,根本就沒有盡頭,也永遠不滿足。
“好吧,您說的也有道理,那我們再看看第二種辦法。”對于自己也不太確定的事情,洪濤確實很謙虛。齊祖說的也有道理,這種改型的佛郎機炮,口徑越小越好使,一旦提心筒太重了,更換起來真的很麻煩。
第二種炮閂封閉裝置,其實和齊祖原來弄的螺栓炮門很像,洪濤只是稍加改動了改動,但從圖上看,就合理了很多。
怎么改動的呢?很簡單,就是把原來炮膛里的螺紋分成四等份,銼平其中的左右兩份。再把炮閂上的螺紋也變成同樣的四等份,銼平上下兩份。這樣炮閂和炮膛的螺紋就交錯開了,兩者往一起塞的時候,互相突出的螺紋正好處于對方被銼平的位置上,根本不用擰,直接就塞進去。
這時重點來了,只要把炮閂轉動九十度,炮閂和炮膛里剩余的兩截螺紋就會咬在一起,然后炮閂就被固定在炮尾了。至于說光靠這兩段螺紋能不能夠承受住膛壓,洪濤覺得應該能。如果不能也沒關系,那就再加幾道,直到可以承受為止,頂多是炮尾增加一點長度和重量。
其實這種結構也不是洪濤發明出來的,它在后世雖說不是太常用,但在日常生活中也會見到。有些藥瓶、飲料瓶為了快速開啟和關閉,就是用的這種結構,它有個學名叫做間斷式螺紋。
它的優點就是可以快速固定,只需要擰九十度即可。如果還嫌麻煩,那就把螺紋分成六等份、八等份、十等份、十二等份……反正分得越多,需要轉動炮閂的角度就越小,穩固性也就越好。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