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那個狡猾的劉季,一直在藏拙,一直在麻痹自己這些人! 不少人,開始睡不著覺了,城內的軍心,也開始出現了明顯的動搖。 羅馬城頭的月光,與大秦的也并沒有什么明顯的區別。冷清而沉默地穿越云層,俯瞰著人間的悲喜興衰,也俯瞰著人間輪番上演的丑陋與背叛。 當天晚上,元老院第一執事蓋烏斯尤里,與幾名青壯派將官,沖入皇城,劫持了羅馬皇帝。 第二天,主動出城,向劉邦請降。 在經過一年多如疾風暴雨般的戰斗之后,強大到不可一世的羅馬帝國,在大秦的鐵騎之下,正式宣告滅亡。 還在前線與李左車殊死作戰的羅馬精銳,得到這個消息之后,整個人都不由傻眼。 啊,什么情況啊,自己這邊還拼著命呢,后面皇帝和元老們投降了…… 淦! 悲憤之下,有不少人當場自殺殉國。 有的人,則對著秦人的大軍發動了最后的自殺式沖鋒。 當然,更多的人,則是一哄而散。 上面的貴人老爺都投降了,自己還打個屁啊…… 當然,也有機靈的,當然棄械投降,轉頭就當起了忠心耿耿的帶路黨。 也算是人間百態了。 就在劉邦和李左車,對羅馬人發起滅國之戰的時候,項羽那邊聽說了劉邦這邊的動靜,也不甘示弱地對安度羅發動了沖擊。 僅僅三個月,就突擊到了安度羅的都城之下。 見大勢已去。 安度羅的皇帝,調集城中精銳,連夜殺向貴霜酋長的府邸,是夜,廝殺聲響徹半空,天明時分,安度羅的皇帝,捧著翕侯丘就卻的人頭,帶著群臣,出城向項羽投降。 項羽大軍,順利入城。 項羽原本是想趁機屠城,掃除城中隱患的,但是被彭越死活攔下。 “將軍,難不成忘了陛下臨行之前的教誨,還想讓昔日的教訓再次重演嗎?” 項羽猶豫了一會,這才悻悻作罷。 兩人帶來人手,迅速平定了城中局勢,隨后,又派出大軍,掃蕩整個半島。又半年,半島局勢徹底穩定下來。 故而,雖然動手晚了那么幾個月,報捷的文書卻先一步送到了咸陽! 秦二世皇帝趙郢,大喜,親自下詔,冊封項羽為靖南侯,威武大將軍,副手彭越為游記將軍! 項羽的捷報送入咸陽之后的又半個多月,劉季和李左車的攻克羅馬城的捷報和羅馬皇帝,一起送入了咸陽城。 舉國轟動。 安西郡尉李左車也一戰而成名,被趙郢親自下詔,冊封為靖西侯,劉季則被趙郢親封為長安侯,又賜下良田美宅,綾羅綢緞,侍女仆從無數。 同年四月,太尉繚因年事已高,向朝廷再三請辭太尉之職。 二世皇帝挽留再三而不得,只能準之。 自此,大秦三公中,隨著最后一人的辭官休養,三公之位,已經名存實亡。 同年六月,右相馮去疾因年老多病,辭去右相之位,回家休養,除了閑暇之時,偶爾到阿房學宮上上課之外,就是在家含飴弄孫,亦或者是受始皇帝的邀請,入宮喝茶,日子過得逍遙快活。 七月初,左相李斯,上書朝廷,言現有官吏體系,已經不足以應對大秦的需要,請求皇帝改革現有朝廷體系,實行三省六部制,以順應大秦如今的局勢,更好地治理天下。 趙郢許之。 中書省,負責起草詔令,有輔助皇帝票擬奏章,提出建議之權。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侍郎,左右中書侍郎,分別由原內閣大臣曹參和太孫府詹事范增擔任。 李忱、徐志、卓易輔之。 門下省,有共議國政,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奏疏之權,長官稱左右侍中。 左侍中由原御使中丞陳平擔任,右侍中由河西郡守蕭何任之。 這兩位,都是陛下的鐵桿心腹,無論是閱歷還是能力,都是一時之選。 尚書省,主抓朝廷政務,下設有吏部、禮部、兵部、刑部、戶部、工部六部二十四司。負責執行朝廷的詔令,長官稱尚書。 左尚書由原左相李斯擔任,右相由原安北郡郡守子嬰擔任,周胤輔之。 在六部之外,又單設稽查司和少府。 稽查司,直接對皇帝負責,稽查天下不法,司長仍由張良擔任,位比三省長官。少府依然由少府史祿擔任,主管皇帝私產。 默晉為少府左丞,抓管鹽鐵事務,騷晉為少府右丞,主管印刷、火藥和琉璃作坊。 余者如舊! 始皇帝三十年,九月,當今陛下,念及長安侯常年駐守西域不易,特詔入咸陽為吏部尚書,主管天下官吏銓選升遷貶責事。 一直懸而未決的吏部尚書人選,終于在眾人的猜測中塵埃落定。 始皇帝三十一年,雜交水稻,終于得到大規模推廣,是年,天下大稔。 秦二世皇帝,仁而愛人,體恤百姓,下詔,實行十五稅一。 百姓歡欣鼓舞。 山東六國之地,包括楚地的百姓,對大秦的怨念,也開始逐漸消散。 其后,又五年,大秦朝廷,國庫充實,儲備的糧食,已經多到快要溢出糧倉。秦二世皇帝再次下詔,實行三十稅一。 百姓感念皇帝恩德,有私下設生祠祭拜者。 雖朝廷嚴令不許,也屢禁不止。 對此,當地官員到最后,也只能聽之任之。 此時,項羽和李左車的大軍,已經橫掃了整個極西之地,朝廷開始在西方編戶齊民,派遣官吏,實行管轄治理,并大力傳播儒家忠孝節義的文化,以教化百姓。 始皇帝三十七年三月,老將軍王翦在家壽終正寢。 始皇帝三十七年,九月底,在家含飴弄孫的馮去疾,也沒能熬過這一個冬天。 他們終究還是沒有等到那株能延年益壽的天地奇株開花結果。 如今,數年過去了,所有人也逐漸接受了這事實,就連始皇帝都已經很少再去關注那株天地奇株的消息了。 昔日嚴陣以待的禁軍也都撤了回去,只留下一個小隊,每日在周邊巡邏,例行照看的責任。 始皇帝三十九年。 宜春格物學宮,成功地研制出第一臺蒸汽機! 始皇帝四十一年,大秦第一艘蒸汽機鐵殼戰艦下水試航成功。 大秦自此,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 同年,趙郢下詔,確立皇長子御為太子。并開始帶在自已和始皇帝身邊,一如他當初被始皇帝帶在身邊的樣子,開始學習處理朝廷政務。 始皇帝五十九年。 已經年近五十的趙郢,發現自己的容貌已經隱隱有比自家長子御還要年輕的趨勢,不得已,開始蓄起胡須,甚至偷偷用染發劑,給自覺染白了一縷鬢發。為了配合自己的相貌,就連平時說話的聲音,也故意低沉了幾分。 反倒是始皇帝,身體開始出現明顯衰老的痕跡。 是年,六月。 一直隨侍在始皇帝身邊的黑總管,因為偶感風寒,一病不起。始皇帝和趙郢親往探視,又派出宮中最頂尖的醫官前往診治,但因為年事已高,針石無效,同年八月,死于家中。 始皇帝親自下詔,厚葬,許其陪侍于驪山帝陵之側。 黑總管死后,始皇帝心情低落,避朝三日而不出。 這一年,太尉繚、贏係、眉縣三氏的老族長,以及其他一些朝中老臣,紛紛去世,一年的時間,竟然高達十幾人。而此時,始皇帝也已經八十高齡,宮中老人,除了曾經吃過一枚天地奇果的鄭太后,已經近乎沒有什么可以說得上話的人了。 雖然有趙郢一直陪在身邊,插科打諢,還時不時就會帶著自家的孩子過來,讓始皇帝教他們讀書寫字,但已經明顯察覺到自己身體變化的始皇帝,還是日漸沉默。 平日里,只喜歡坐在那張趙郢給他做的躺椅上,瞇著眼睛,看著外面的天空。 其后,又五年。 大秦宜春格物學宮,終于研制出第一臺蒸汽火車,頭發胡須已經盡數雪白,昔日高大威猛的身軀,看山去都已經微微有些佝僂的始皇帝,袖著手,瞇著昏花的老眼,有些出身地看著這個冒著黑煙,慢慢吞吞地在車軌上跑動的“火車”。 半晌,才回過頭來,看向蓄起胡須,甚至自己刻意染了幾縷白發的大孫子。 “你說這慢吞吞的東西,以后真的會一日千里?” 趙郢小心地攙扶著始皇帝的手臂。 “會的,別看它現在笨拙不堪,但隨著技術的完善,它們以后一定會變得越來越快,就算是一日數千里也未必不能……” 說到這里,趙郢目光不由有些恍惚,想起后世那宛如在地面飛行的高速動車。 始皇帝微微點了點頭。 “我信你,可惜,大父好像已經等不到那一天了……” 說到這里,始皇帝緩緩地站住身影。 “朕真希望,有朝一日,能坐著它們,去各處看一看,看看我們祖孫二人打下的這萬里河山……” 趙郢想安慰幾句,卻又不知道從何說起。 始皇帝是有大智慧的人,在他的面前,那些安慰形同虛設。 只能默默地攙扶著始皇帝,緩緩地走回皇宮。 值得一提的是,昔日的執戟郎英布,已經去了極西之地,準備沿著極西之地,一路向南。如今跟隨在他身邊的,又變成了已經升為禁軍統領的錐古。 只是,昔日意氣風發的錐古,鬢角也已經開始變得斑白。 時光公平地掠過每一個人,似乎唯獨漏下了趙郢。甚至就連已經給他誕下子女的幾位妃子,也沒有什么明顯的痕跡。 不止外人,就連她們自己,也已經意識到了有些不對勁,已經開始深居簡出,很少出現在外人面前。 始皇帝七十一年,九月十六日。 始皇帝的生命,終于走向終點,在章臺宮的寢宮里壽終正寢,無疾而終。他終究沒有等到火車可以遍及大秦各地的時候,也終究沒能等到那株天地奇株再次開花結果的到來。 天空毫無征兆地飄起蒙蒙的秋雨。 悠悠的鐘聲,穿過連綿的雨幕,從章臺宮傳向城頭,又從城頭,傳向整個咸陽。 一連九響。 無數人心中一顫,默默地走出家門,朝著章臺宮的方向翻身跪倒。一隊隊甲士,停下腳步,神色肅穆地轉身,把手中的武器貼在胸口,單膝跪地。 所有衙門的官吏,上至公卿,下旨胥吏,無不斂容跪拜。 “陛下殯天了——” 趙郢跪拜在始皇帝的床榻之前,一直到始皇帝含笑而逝。 “朕有你這么一位長孫,此生已了無遺憾……” 趙郢感受到始皇帝逐漸失去溫度的手掌,輕輕地把始皇帝的手,歸攏交疊于胸前,神色肅穆,地跪俯于地。 頓時,哭聲四起。 始皇帝殯天,天下縞素。 大秦二世皇帝趙郢,素衣麻袍,一步一趨,親自為始皇帝扶靈送喪。 身后,太上讓皇帝扶蘇,老淚橫流,泣不成聲,十八公子胡亥,哭得涕泗交流,幾度昏厥,趙郢的幾個子女,都是始皇帝一手帶大的,此時,望著始皇帝的棺槨儀仗,一個個淚如雨下,哭聲哀切,令人聞之動容。 始皇帝在宮中停靈七日,歸葬于驪山。 期間,儒家博士,禮部尚書淳于越曾提議,陛下乃九五至尊,合當停靈七七四十九天,以示天下慎終追遠之意,被當今陛下峻然拒絕。 言天下蒼生,殯葬之禮,當以七為數。太上皇縱然在世,亦當不愿以喪葬事宜,累及天下蒼生。 始皇帝去世,大秦二世皇帝,傷心過度,謝朝數月,以太子御監國理政。 其后,政務逐漸向太子轉移。 其后,又三年。 朝中政務,幾乎盡數出自太子之手,秦二世皇帝趙郢,召集三省六部長官,稽查司長張良,以及軍中德高望重的宿將韓信、劉季、章邯、王離、彭越以及蒙瞻蒙策等人,入殿密議。 翌日。 秦二世皇帝下詔,決意禪讓帝位于太子御。 其后,陛下退而隱居于芷陽宮,漸不問外務。 此時,秦二世皇帝兒子趙長生,在靖海侯龍且的陪同下,率領大軍,抵達脫布雷斯海峽,項羽和李左車,已經調回咸陽,極西之地,開始推行郡縣制,完全納入大秦的治下。 其后,又二十年。 大秦帝國,在秦三世皇帝趙御的治理下,愈發有了昌盛的跡象。 新學堂已經遍及全國。 百姓衣食無憂,朝廷的錢糧,數不勝數,秦三世皇帝決定,即日起,免征農業稅。 史稱三世之治。 同年,大秦第一條直達極西之地的鐵路正式落成。秦二世皇帝第五子極,率領大秦精銳,橫渡白令海峽,發現新大陸。 大秦二世皇帝,借口年事已高,帶著妻妾隱居于終南山,漸不為世人所聞。 唯大秦三世皇帝御與眾皇子,每逢節慶,入山請安。 始皇帝一百二十七年。 大秦三世皇帝御,壽終正寢。 太上皇趙郢,出山送行,神色甚悲。 有人見秦二世皇帝,雖然須發皆白,但龍行虎步,只看肌膚,依然如三十許人,人皆言,二始皇帝已經修成正果,羽化成仙。 其后,二世皇帝不知所蹤。 只留終南山上一處行宮,后漸漸被后人奉為仙人遺跡。 此后,又一百二十年。 大秦六始皇帝,荒淫無道,收斂無度,民不聊生,怨聲載道,各地叛亂漸起。 傳言,有人曾見一身材高大,相貌英武之人深夜入宮。 第二日,大秦六世皇帝前往宗廟拜祭列祖列宗,在宗廟前跪伏懺悔三日,隨之,下罪己詔,痛改前非,恢復先祖之治,勵精圖治,大秦國家局勢煥然一新。 有傳言說,六世皇帝得到了已經成仙得到的二世皇帝的親自點化。 對此議論,大秦六世皇帝始終不做解釋。 其后又百年。 秦二世皇帝昔日在終南山上的行宮,已經被人譽為道家圣地,每年前往朝圣者,不計其數,而二世皇帝之事跡已漸不可考,就連史書,也多有夸大神化者。 其后,又三十年,有人曾見一身材高大,相貌英武,領著一位七八歲幼童的中年人,攬卷感嘆,言史書亦不可盡信,二世皇帝之記錄,多有夸大謬誤之處,被人群起而嘲之。 中年人神色狼狽,拉起孩子,落荒而逃,隨后不知所蹤。 (全劇終)(本章完)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