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0章 倭國人很有用-《獨斷大明》
第(1/3)頁
大明朝廷對于倭國,現在稱之為綏海省的瓜分迅速落下帷幕,在國內改革日趨緊張之際,各部門仿佛找到了宣泄口,一道道政令如同不費勁一般,迅速出臺,而后通過內閣,頒布出來。
朝報開足馬力,一連十天都是關于朝廷征服倭國的各方面報道,尤其是新版地圖,前所未有的擴大,布置囊括了大明北方的一望無際,陌生的疆土,還包括了海上了,仿佛無窮無盡的海島,而后是安南,金邊(柬埔寨),大的不可想象。
不看還好,一看之下,哪怕是一些朝廷高官都恍恍惚惚,不知不覺間,大明有這么大的疆土了嗎?
這在民間激起了相當大的振奮,一時間對于朱栩的歌功頌德之聲甚囂塵上,掩蓋了一切的雜音。
一些萬歷年間的老臣,尤其是一些早已經致仕的武將,看的是熱淚縱橫,他們通過大元帥府,奏請給朱栩上尊號,以示功德,告慰神宗皇帝。
這個尊號有二十八個字之長,簡而言之就是:圣德懋武大皇帝。
這件事引來了朝廷的一些討論,認為朱栩應該有更為顯著的圣號,方能匹配他的文治武功,一時間各種上疏,五花八門的尊號出現在朱栩眼前,連帶靖王,汪喬年也忍不住上書。
最后的結果,就是朱栩的一句為了結。
‘是朕好大喜功,還是你們樂于邀功求賞?’
這句話堵的朝廷上下一句話說不出,憋的難受,這件事也算不了了之。
一些暗地里的謠言碎語還是不斷,指責朝廷不應該在這個時候開戰,浪費錢糧,開戰只是滿足帝王的野心,卻不知害死多少將士,多少嗷嗷待哺的災民。
對于這些,朱栩只是在批復南直隸巡撫陳奇瑜的奏本提過一句:功與過論且太早,三五年后再看。
但這件事確實是大大的激勵了明朝因為天災,‘新政’等造成的疲憊狀態下的士氣。
朝野之中,甚至漸漸的出現了一種不大不小的聲音,那就是討伐緬甸,以雪萬歷年間被侵略的恥辱。
這種聲音很有市場,朝野一些大人物認為這個戰爭能夠轉移國內的視線,緩解天災,改革等的壓力。
好在孫傳庭等人還有理智,沒有被這種聲音左右,第一時間表明態度,內閣在未來兩三年,矢志于推動‘新政’前進,不會再發動戰爭。
總而言之,因為吞并倭國,明朝士氣大振,朝野澎湃。
內閣一連十多天,集中精力處理倭國的善后事宜,在十月初,乾清宮特使,內閣輔臣周應秋,在天津衛登船,前往對馬島,然后乘海軍的船,前往江戶。
這個時候,楊嗣昌已經在江戶,他在梳理倭國上下,不管是投降的,起義的,還是自顧參與倒幕的,最后都要接受明朝的統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