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二六、華夏人民的老朋友-《大宋風華》
第(2/3)頁
“實在是有些難,我畢竟只是一個小國的國王,不能象偉大的華夏皇帝那樣讓手下的封臣乖乖聽話。”史蒂芬苦著臉說道。
“所以我們不是說了嘛,你需要拿出魄力來,從根本上改變英國。”周宇深沉地笑了笑:“身為友好國家,我們很愿意為英國提供幫助。”
史蒂芬在心里暗暗罵了一聲。
華夏確實帶來了“慷慨”的幫助清單:幫助英國開采其豐富的煤、鐵礦石,條件是所有礦山機械都需要向華夏訂購,所有礦山的股份一半轉讓給華夏;華夏將幫助英國建立統一的海關關稅體制,條件是海關總署署長由華夏人擔任,周宇甚至連人手都準備好給英國帶來了;華夏將幫助英國建立起義務教育體系,條件是所有學校一律教授漢字漢語,所有教學都將由漢語進行,同時這位皇長子老丈人所屬的儒家新學學說,在教學內容中的比重不得低于三分之二;華夏將幫助英國訓練新式軍隊,條件是各級軍官必須配備華夏顧問,必要時華夏顧問可以“代行”指揮權……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周宇提出的一共十七條條約,就是要將英國完全殖民地化,無論是內政外交,還是經濟民生,都被這十七條涵蓋。若是按這十七條堅持個兩三代人,恐怕英國人都不會說英語了。
這正合周銓對歐洲的處置辦法。
歐洲太遠,面積不小,人口不少,最重要的是,它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規則并且相當頑固。想要完全占領它,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不說,還未必能有什么好處。相反,分化它,同化它,最后以文明的優勢來消滅它,這樣做雖然速度慢些,卻才是獲利最大的。
至于英國人愿不愿意……落后文明面對強勢的先進文明,它的意愿重要嗎?
“我還需要考慮……”
“陛下,這還需要考慮嗎?這么優惠的條件,你的國家里任何一位擁有王位繼承權的貴族,都會同意下來的。”
所以說周宇吃相有點難看呢,他話說得委婉,實際上是提醒史蒂芬,有的是人排隊等著和華夏人合作,如果他不同意下來,那么華夏就要憑借軍事力量,替英國人換一個國王了。
史蒂芬國王臉漲成了紅紫色,哽噎了兩聲,然后憤然道:“盎格蘭已經是你們嘴中之物了,你為何會這么急切,為什么要逼得我走投無路!”
這話說出來,也就意味著最后的攤牌,因此才開口,他就后悔了。
周宇笑了一笑,目光投向華夏軍,過了會兒,他道:“陛下,我有好幾個弟弟,他們當中,有些人對皇位懷有野心,我父親是個仁慈的父親,他不愿意看到我們兄弟相殘,既然是這樣,我總得給我的兄弟們一個很好的安置。一個遠隔幾萬里外的國家,一頂合適的王冠,我覺得這就是個不錯的安置。陛下頭頂的那座王冠,好象挺不錯的。”
他一邊說,一邊真伸手過去,直接將史蒂芬頭頂的王冠摘了下來。
史蒂芬和他身邊的王后臉上頓時失色。
一個華夏人,來英國擔任國王?
雖然放在幾百年后,這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但放在現在,卻未必不可能。畢竟現在的歐羅巴各國的國家觀念和民族觀念,才隨著琉森條約而產生,遠沒有那么深入人心。各個封建王國在前王絕嗣之后,從外國迎立一位新王,都是常有的事情。
這種進一步的威脅,還有周宇極為無禮的舉動,讓英王在飽受屈辱的同時,也感到了恐懼。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