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此刻的大慫朝廷之所以被后人冠之于一個“慫”字,也不光是因為慫包。 還有一個最重要的表征就是禮崩樂壞,制度成體系紊亂,自官家以下,君不像君,臣不似臣,國將不國。 皇帝荒誕,不務正業,上梁不正下梁歪,臣下濫權,貪贓枉法。 就以本屆武科而言,皇帝一句話就隨意將原本三級的考試制度取消,另起爐灶。臣子就更無所謂了,反正為國薦拔人才只是個糊弄民眾的幌子,無非借機斂財而已,走什么程序就不重要。 所以從報名到開考的各個環節,都有各路牛鬼蛇神吃拿卡要,搜刮各地武舉。 殿試本來是很嚴肅的事兒。自有大宋立國百余年逐漸積累固定下來的程序、規則乃至禮儀,可到了趙佶這邊,他就覺得太麻煩,揮揮手就全給廢了。 朝臣無一人反對,都在陪皇帝玩。 所以,殿試的策論不考了,以解試為準。 騎射、韜略統統不考了。 直接將所有應試舉子兩兩分組,進行多輪對戰淘汰賽。 敗者淘汰,勝者晉級下一輪,以此類推。 最終的獲勝者即是殿試第一名。 不能不說,對于皇帝趙佶和滿朝文武大臣來說,這種殿試的觀賞性要強很多。 可這是朝廷殿試,代表著大宋的最高權威,異化成一場為各路權貴解悶逗樂的表演賽,豈能不荒唐? 也正因如此,武舉們看破其中奧妙,很多人心灰意冷,導致這場殿試的結果與解試大差不差。 一路過關斬將到最后的還是王霖、潘明、馬擴、蔡東等人。 因為殿試在宮里舉行,宮里很多嬪妃公主皇子都來湊熱鬧。 潘明在皇族宗室中的人氣非常高,當他出場接連輕而易舉將各路舉子戰而勝之,宮里貴女們的人群中發出此起彼伏的歡呼聲。 潘明心里卻著實憋悶。 他心里太清楚了,他此刻無論爬得多高,一會在遇上王霖時都得狠狠摔下來,越高摔得越慘。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