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王霖躬身一禮:「臣本布衣,蒙官家薦拔于微末之中,臣過去種種,皆真心為國。 如今臣居此高位,掌控兵權,功高震主,權攝百僚,已不利于江山社稷,引無數流言洶涌。 臣再三思之,不愿讓官家背負誅殺功臣之罵名,也不愿意因臣之存在,禍亂大宋朝綱。 故,臣辭爵,辭官,交出兵權。 如此,對官家好,對臣也好。自此,官家可安枕無憂矣,臣亦可歸故里得善終。 請官家恩準。」 王霖這話一出口,不說滿朝文武,但是越來越多看熱鬧圍觀的東京百姓都似乎明白了幾分:原來真正的根源是皇帝猜忌功臣? 鳥盡弓藏?卸磨殺驢? 很多讀書人尤其是上午參與沖擊燕王府的國子監學子面生愧色,原來事實的真相居然是君王相疑,而非臣要篡位! 而在此時,里三層外三層的東京百姓人群后頭,還涌來了一大群的進京參加明年恩科的各地士子,其中有不少還是當日在碼頭聆聽王霖演講的人。 這批學子,當是王霖第一批的鐵粉。 那兩句振聾發聵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早就在各地士子中傳開,人人聞之而震撼,而涕淚感動! 所以說,最容易受到煽動的還是所謂的讀書人,漸漸有士子在外圍鼓噪起來,高喊著「國難當頭應君賢臣恭、一心為國,現在還不到鳥盡弓藏的時候」云云,漸成山呼海嘯之勢。 趙佶在人群中盡管被禁衛團團保護著,還是有些心驚膽戰。 他當了幾十年皇帝,還未遇到過這般境地。 他嘴角哆嗦著,都不知道此刻該說什么好了。 孫福南煽動國子監學子鬧事,的確是他的暗示和授意。 但他本意是鼓動輿論聲勢,給王霖增加一些心理壓力,或者敗壞些他的聲名,僅此而已。 但誰知道王霖竟來了這般的反戈一擊。 他這到底是「心灰意冷」還是準備「鋌而走險」,誰能說得清呢? 萬一王霖率家眷離開東京,真正反了,皇宋該如何? 而即便王霖不反,他麾下那些軍將,那些兵馬,還會繼續為大宋效力賣命抗金么? 若金人卷土重來,誰來保護東京? 這是一個很現實的命題,底層百姓比皇帝更關心。 面對如此民情洶涌的東京百姓,趙佶覺得不要說皇帝的威嚴,連他的底褲都要被扒開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