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一暗-《大宋有毒》
第(1/3)頁
榷場是由官方經營管理的,雙方都在榷場里安排了正式官員。宋朝設提領、措置、提點、立管、押發等官職,西夏的官職借鑒于宋,除了多了個榷場使之外其余的差不多。
這些官員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要檢查兩國商人交換的貨物,不允許未經批準的貨物出關,很像是后世的海關部門。所以榷場能把花膏流通出去,但要想換取大量馬匹、橐駝、牦牛角基本沒希望。
于是洪濤就自然而然的想到了另一條路,那就是走私。既然青鹽能走私,花膏應該也一樣。從攜帶方便和重量上來講,花膏的單位價值要遠遠高于青鹽,越小、單價越高的貨物就越適合走私
走私這個詞肯定是后世發明的,但這個概念應該早就有了。雙方的邊民才不管朝廷如何規定,只要有需求就會交換。那么長的邊境線,即便在后世交通、通訊發達的條件下也不能完全封鎖,在古代就更別想了。
如果不是邊民、不熟悉邊境人文地理,又不認識西夏部族,要想走私也真不太容易。邊境地區本來人口數量就少,除了一些關塞要沖之外,很多地區都是沒有居民的。再加上雙方都在邊境地區屯有重兵,稍不留意就會雞飛蛋打、賠了夫人又折兵。
這就是洪濤需要富姬去做的,她要替自己去開創一條或者N條走私渠道,并和西夏邊境的商人、部落貴族建立良好的私人關系,這樣才有可能換取緊俏物資。
怎么去和西夏部落貴族接觸呢?總得有個能讓對方心動的理由吧。直接用花膏不太保險,還需要一種媒介,洪濤率先選擇的是書籍。
西夏人對宋朝的書籍尤為感興趣,因為他們在文化上非常依賴于宋朝,這一點有點像后世的美國,盡管很多國家整天譴責、咒罵,但骨子卻每天都在接受美國文化的侵襲,攔都攔不住。
文化這個東西就是龍卷風,越發達就越靠近中心,然后把四周的一切都吸了進去,帶著它們一起旋轉,不管對方樂意不樂意。
根據洪濤掌握的材料看,從李元昊他爹李德明開始就不斷向北宋朝廷請求賜書,而且每次都是用馬匹換取。
換的都是什么書呢?大藏經最多,有四次;九經、新唐史、冊府元龜、九經正義、孟子次之。
一方面是西夏人篤信佛教,另一方面也說明當時北宋的印刷技術要遠遠高于西夏。別的書可以湊合看,但佛經和經史典籍真不能湊合。自己印不出來或者數量不足,那就只能用馬匹去換,沒轍。
其實這些大部頭的書籍在宋朝也是很貴重,雕版印刷不容易啊,尤其是經書,動輒幾十上百卷,刻制一次雕版是個大工程,長時間保存更難。
和雕版書籍相比,寶繪堂刊印的書籍字體可能不太符合高端文化人的口味,但架不住量足,鉛字也更清晰工整,對于不太追求極致的人來講反倒是優勢。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