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多事之秋-《大宋有毒》
第(2/3)頁
他在位近50年,兩國之間關系也確實不錯,互稱南朝和北朝。據說此人還熱衷佛法,在遼國境內到處興建寺廟沒少折騰錢,還在佛像后面寫過銘文:愿來生做宋人!
有這么一位北朝皇帝,還是個長壽的皇帝,宋國的壓力就會小很多,不用整天進入戰備狀態。要知道農耕民族在戰備狀態下是非常耽誤生產生活的,這方面是天生的劣勢,相對而言游牧民族就要好受很多。
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當然不知道歷史走向,北朝國內幾個重要位置突然換屆了。必須高度警惕,估計不僅僅是警惕,邊境進入戰備狀態的命令肯定已經發下去了。在沒搞明白上來這幾位到底是什么樣的人之前,連皇帝帶宰相都會吃不香睡不安穩的。
“正是……駙馬有話但說無妨,某如不信所言斷不會以花膏試之。”
駙馬這種若有所思的表情逃不過王安石的三角眼,為了能聽到真話又把往事提了出來。要不說政客做什么目的性都很強呢,每件事都會被他們利用到極致。
“遼皇生性仁和、喜好佛法,戰爭應是他最后的手段,如無大變應不會輕易以武力相向,此事略有警戒即可。我朝與北朝關系穩定,雙方好像也沒有開戰的欲望,大可不必惴惴不安。在下倒是有一事未知,王相可否為詵解惑?”
洪濤有個屁的看法,連遼國政局大概走向都不知道,想編都沒素材。不過只要知道了歷史走向,怎么說都能找到依據,馬后炮嘛。
“都尉但講無妨,此處不是朝堂,你主我客,出你口進我耳也。”誰說王安石不會做人情商低誰就是眼瞎,這個拗相公不是情商低,而是眼界太高。
話不投機的他就懶得搭理,有一股子我說了你也聽不明白的傲氣。但遇到能說明白的人,他的話一點都不少,也很善解人意。
“北朝與我朝作戰孰優孰劣?”既然連花膏的事情王安石都沒讓自己失望,洪濤心里也就有了點底。這位宰相還不是太孫子,有些事情能說。
“……北朝善騎利攻、我朝善器利守。”這個問題問的真不算高級,有關雙方軍事優劣的評估朝外朝內估計都快研究爛了,別說宰相,恐怕皇宮看門的禁軍都能準確答上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