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 長安遇險(白銀5/40)-《大宋有毒》
第(1/3)頁
“看情形不入城也罷……”聽完了高翠峰的介紹,洪濤的腦袋也有點大了。
這群人要錢有錢、要名有名、要資歷有資歷,還尼瑪有文有武,沒一個好說話的,連皇帝都拿他們沒轍。自己只是路過,萬一哪位想找自己聊聊,去了就得聽數落,還不能頂撞,不去更失禮,白白得罪人。
本來蓮兒她們都準備好要進城好好逛逛,結果船隊突然又楊帆啟航了,洪濤這頓埋怨躲都沒地方躲,只能推說不入洛陽乃是為了大家好。因為自己剛剛掐指一算明日會有大風,還是逆風,要是不趁夜趕路會誤了時日。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政權定都于某個地方,往往先考慮其地理位置的優越與否。比如是否有利于防御外地入侵、交通便利和漕糧運輸等。唐以前的歷代王朝為了預防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擾,其都城多建在關中地區。
所謂關中既是秦嶺以北、黃龍山以南、隴山以東、黃河以西的地區,后世為西安、寶雞、咸陽、渭南、銅川五市所轄。
這里的自然環境非常優越,三面都是山脈,境內還有涇、渭、浦、沛、灞、澇、淆、黑等河流,向來有八水繞長安之說,便于灌溉、土地肥沃。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江淮地區的農業和經濟后來居上。這時關中的地理優勢反倒成了制約其發展的缺陷。
槽船無法大規模逆流而上,只有少數小型船只在不計成本的情況下才可通行。陸路運輸到了函谷關再西進也不容易,國家的重心開始東移。
但長安乃至關中地區并沒有像洛陽那樣快速消沉,因為有了西夏這個勁敵的存在,關中地區成了西北邊境的重要補給站。
來自全國各地的糧草、軍械、人員都要先運到此地,再向邊境各軍鎮輸送,京兆府就是最大的集散中心。
在洛河上航行了十三天,船隊由灞渠轉入灞水,總算擺脫了纖夫,從逆流而上變成了順水而下,速度成倍增加。
經過這十多天的航行,洪濤親眼所見逆流而上的艱辛。怪不得大隊的槽船都不往西行呢,除了拉纖人數限制之外,連通灞水和洛水的人工河渠也無法通行太大的船只。由東至西大規模運輸還要靠陸運,成本高也沒轍。
不過越是靠近長安城河道上的船只就越多,到了灞橋鎮碼頭時,河面上居然堵船了,排了好幾里路,全都是等待在碼頭靠岸卸貨的。
洪濤并沒跟著船隊等待停靠,灞橋鎮離長安城還有三十多里路,輕裝簡從,只帶了黃蜂、高翠峰、蓮兒和紫菊四人,打馬揚鞭沿著官道疾馳而去。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