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9 修路和探路-《大宋有毒》
第(1/3)頁
當駝隊再次出發之后,就不像來時那么規整了,真正走在駝隊里的只有七八個蕃人和富姬洪濤,其他人全都散到了隊伍的前后左右,有時候能見到人影,有時候連人影都看不見。
洪濤知道這才是他們的真本事,散布的越遠,發現和預警的時間就越早。這些人還不像普通士兵,都是有豐富野外作戰經驗的老兵,可能身體上不如年輕人強壯,但眼睛、腦子好用。
古骨龍城并不是一座城,不對,它原本是一座城,到底是哪個朝代建造的無從考證,反正經過歷次戰爭現在已經變成一片廢墟。最完整的部分就是石頭城墻的一角,說它完整,也僅僅能看出是城墻的一部分而已。
但它占據的位置很好,是大部隊所能及最高的地方。站在這座廢墟上,能把附近大部分山谷看清楚,這里目前也是宋夏邊境上最靠前沿的一座烽火臺所在。
守衛烽火臺的是一伍禁軍,備有兩匹馬。這個配置有點操蛋,真要是有夏人來了誰騎馬跑,誰腿著跑呢?
施銅回答了這個問題,最年輕的那個人騎著一匹馬、帶著一匹馬跑去后面報信,剩下的人點燃烽火,帶著干糧往大山里躲。
不是不想多帶馬匹,而是沒那么多飼料養活。戰馬不像拉車的馬,平時吃點草就能活。它們得加料,否則很快就會掉膘,再想恢復就慢了。
而且戰馬吃草還挑嘴,兩匹馬已經是一個伍最高的飼養量了。他們自己的糧食還得靠后方運輸,一旦有個極端天氣運不上來就得餓幾天,馬匹再多就顧不過來了。
“要想富先修路,假如在這群山之間修條路,不用太寬,十尺足矣,別說一伍,建座城照樣能守住。”
關于軍隊的后勤問題,洪濤也對大宋朝廷有一肚子埋怨。弄那么多廂兵放在大后方種地挖礦玩,不說好好修修邊境地區的戰備公路,結果前線將士就因為后勤運不上去忍饑挨餓,逃跑都跑不快,是咋想的。
“二零三有所不知……不是朝廷不想修路,而是不能修路。此路一修,夏人騎兵朝發夕至,豈不是幫了敵人的大忙。”施銅看洪濤的眼神已經有點蔑視了,這都是啥餿主意啊,還嫌騎兵跑的不快。
“你的意思是不僅湟州如此,邊關皆是這樣?”洪濤非但沒覺得羞愧,還瞪大了眼睛準備開噴。
“稟二零三,小人在河北東路廣信軍戍邊時,當地毀田種樹,也是為了阻擋北朝的騎兵。此法甚為好用,騎兵只可沿著小路在林間穿行,無法散開,更容易對付。”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