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2 不速之客3-《大宋有毒》
第(1/3)頁
“此言差矣……想那團茶焙制工序繁雜,若論百姓生計,清飲怕是不如。”太不要臉了!清茶的制作比團茶簡單的多,喝法也容易,怎么還說養活了更多百姓,應該是更多百姓因你而失業才對嘛。
“哈哈,事與愿違,且聽本王慢慢道來……”蘇軾和蔡京聯手而來肯定不是喝茶扯淡的,這兩個人在朝中是政敵,肯定有事兒促使他們暫時和解。
但洪濤不想主動問,現在時間對自己有利。不想直話直說是吧,那成,看我怎么扯閑篇,講三個時辰不帶重樣的!
一種生活習慣的改變,往往會帶動一種以上的商品跟著流行。清飲的流行除了對茶葉焙制提出了不同要求之外,還催生了一個市場龐大的行業,玻璃燒造。
很多年來,玻璃制品都是以成套酒具為主,汽燈燈罩為輔。平板玻璃產量非常小,除了洪濤之外也基本無人使用。
由于運輸不便、價格昂貴,玻璃制品一直被當做奢侈品看待。但隨著清飲的方式從甘涼路逐漸擴散,馬尾城的玻璃工坊不斷擴大生產經營規模,這種昂貴的奢侈品慢慢走向了民間。
真正讓玻璃制品走下神壇還是近幾年的事兒,當順風郵局把它當做一種投資項目推出之后,不到兩年時間,各地就冒出來一大批玻璃作坊,玻璃器皿的產量打著滾的往上升,價格則斷崖一般的下落。
除了玻璃酒具、茶具之外,還有頭腦靈活的商家從長江學院購買了玻璃油燈的生產專利,把這種不怕風吹雨打、照明效果更佳、比汽燈便宜很多的新式光源帶入了千家萬戶。
連帶著也讓海油的銷量大增,同時又催生出了一大批民間小工坊,專門為生產油燈的玻璃作坊加工金屬零部件。結果連帶著幾大鋼鐵熔煉廠的銷量猛增,進而對焦炭的需求量也加大了……
這些產業隨之追加了投資、增多了工匠雇傭量,拿到工資的人多了,反過來又會成為玻璃產品的消費者。
轉了一大圈回來,好像受益的不止是玻璃工坊,上游、下游、周邊產品都有收獲。這種現象被洪濤特意拿到長江學院里當范例講給學生們聽,還被寫進了教材。
發明馬燈的人就是長江學院的學生,出售專利所得也是他和長江學院分成,一夜間就成了大富翁,這種榜樣的力量比什么說教都管用。
以前講多少遍經濟學原理、強調多少次新技術對社會發展的推動力都可能是耳邊風,現在學院里的各個實驗室就沒有不排隊的時候,哪怕旬休和過節,里面擠滿了對未來生活充滿憧憬的學生。
洪濤建立長江學院并不是打算讓大學教育普及全國,這種想法太理想化了,根本不可能實現。他要的就是這種對新技術的追捧,動力來源依舊是利益。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