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9 北上-《大宋有毒》
第(2/3)頁
有了寬敞平整的驛道,新軍的行軍速度明顯加快,不能說每天都是急行軍,那也是快速行軍,二百里起步,天氣好的話還會加成。
什么馬匹體力完全不顧,全累死也沒關系,只要抵達渭橋鎮,想要多少軍馬就有多少軍馬,實在不成還可以向禁軍征用。
自己這個征夏兵馬都總管不是白總管的,凡是和對夏作戰有關的部隊名義上都歸自己轄制,隨便調用怕是不太好使,但借點馬匹還是沒問題的。
想來禁軍的指揮使也不會在這方面和自己作對,如果有那就再殺一遍,正好讓對火槍還不是特別熟悉的士兵練練手,整天對著河面發射肯定沒有射殺活人效果好。
離開江陵八天,一萬一千多七星軍外加所有裝備輜重就已經在京兆府城外安營扎寨了,而洪濤和蔣二郎則帶著一隊衛兵馬不停蹄的奔向十多里外的渭橋鎮。
“可惜了,這么好的地方,幾年下來卻變成了如此光景,敗家啊!”洪濤最后一次來渭橋鎮還是元豐八年,也就是1085年初,算一算整整十年了,此地的變化很大,大到讓人有點不敢相認。
但這種變化不是往好的方面而是衰退,現在渭橋鎮的規模和十年前差不多,北伐之前為了提高產量后建的很多外圍工坊、廠房大多已經荒廢,不能說殘垣斷壁,也稱得上荒草叢生。
你要說鋼鐵產量過剩,不得不減產也成,可實際情況離過剩還差十萬八千里呢。渭橋鎮、大名府的產量加一起都不夠禁軍全體換裝的,也無法供應全國膽銅的生鐵產量。更別提廣大農村的鋼制農具普及,再弄十個渭橋鎮出來都是杯水車薪,怎么會出現廢棄的情況呢?
這事兒高翠峰復任時提過,工坊被贖買之后朝廷確實想好好經營,但很多事不是想法好就能做好的。
朝廷缺乏這方面的專業人才,又不會經營管理,凡是沾得到邊的部門都會派駐官員蹭功績,整天全在扯皮,就算有個別明白人也無法提高效率。
沒幾年工坊的產能就萎縮了好幾倍,工匠也流失的厲害,不得不從其他工坊抽調人手過來撐門面,結果適得其反。
老式的工匠根本玩不轉這些設備,更不明白新的工序流程,不光沒把產能提上去,還弄壞了兩座高爐傷了不少人。進貨原料和出貨成品賬目被兩種會計方式一攪合,更是混亂不堪,浪費貪墨現象嚴重。
眼看偌大的工坊面臨停工的局面,朝廷才不得不重新啟用高翠峰,但各項撥款遲遲不到位,高翠峰又不是神仙,面對此種局面也只能用僅有的設備和人手慢慢恢復。
難道說都快七年了,促進社還支援了不少熟練工匠,工坊的生產還沒恢復如初?這么算起來的話,高翠峰的經營管理水平好像也不咋地嘛。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