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1 潛移默化-《大宋有毒》
第(2/3)頁
有了這條路,不光對經濟發展有利,更主要的還是為了配合促進社搞的民間交流活動。物流通暢了,也包括人員通暢。
以前大部分宋人一生都很難離開家鄉百里之外,只有少部分商人和讀書人才有遠行的可能。結果就是讓各鄉各縣相對封閉,城市里折騰的再熱鬧,輻射面積也就是周遭幾十里,再遠就沒什么影響力了。
當大家可以更容易、更便捷、低成本的出行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思想交流。假如讓更多農戶見到農業合作社的好處,見到合作社社員家庭的富足生活,他們難道會無動于衷?
不用多,一百個人里有幾個人動心就足矣。他們就像點點星火,很可能會在他們的故鄉引燃大火。這時再由促進社出面進行引導、輔助,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蔓延速度也會呈幾何倍數提高。
可以這么講,公路修到何處,新的生活方式、生產方式、思想理念就會隨之而來,檔都擋不住。
洪濤耗費了海量錢糧、促進社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埋頭苦干了六七年的路網計劃,從各地單獨看是一種慈善,但從整體宏觀上看,效用大得沒邊。
最主要的是不容易引起朝廷關注,事實上至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官員對這件事提出過質疑。
歷史局限性說的就是這種現象,任古人再聰明,哪怕全是諸葛亮,他們也事先猜想不到一些被后世無數次證明過的理論。
不光想不到,很多官宦士紳還會積極參與,真當善事做了。殊不知他們所做的善事,骨子里是在挖他們自己的根基。
效果呢?很大。比如說五年前提起長江學院,只有和促進社接觸緊密的百姓、商人才會考慮送孩子入學,也明白有什么好處。大部分宋人還是避之不及,總覺得那是異端邪說,有違圣人教化。
五年之后的今天呢,長江學院都擴建三次了,教學樓、宿舍樓加蓋了四五座,每年錄取的學生依舊不足報考者的十分之一。
王二和周一日都已經在報紙上發出了聲明,長江學院要在福州和成都府開辦分院,差不多年底就能建成。
屆時各地學子就不用千里迢迢去瓜州島求學了,選擇離家最近的分院入學,師資差不多,課程也差不多,畢業之后同樣管分配工作。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