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7 洪濤微服私訪記2-《大宋有毒》
第(3/3)頁
尤其是城里的酒樓和大戶人家,到了八月十五都會準備一顆大西瓜。他們覺得西瓜一切兩瓣和月亮很相似,如果趕上果肉為黃色的西瓜那更是絕佳商品,價格要翻幾番。
逢年過節,揚州當地官府會差人送些年貨到攝政王府,其中必有黃瓤西瓜。洪濤并不覺得黃瓤西瓜好吃,肉乎乎的一點都不沙。
但民俗這個玩意真不是誰起頭就聽誰的,種植販賣西瓜是由洪濤而起,但大面積流行和他沒啥關系,黃瓤西瓜變成珍品被種植者用心培育也管不了。
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紅壤黑籽、又沙又甜的大西瓜可能就要變成歷史,幾百年之后黃瓤西瓜才是正統。中秋節也沒人吃月餅了,改吃黃燦燦的大西瓜吧。
“這些都是合作社的田畝?”到了江南西路洪州之后,洪濤又發現了一種比較新穎的農作物,種植面積還挺大。
“應該是吧,目前油菜花和棉花一樣,在長江以南還不太被百姓接受,主要由合作社種植。”王十從車窗往外看了看,兩邊都是油菜田,眼下正是收獲季節,很多農戶正在田間勞作。
這些油菜花也是從湟州傳過來的,和白疊子花一樣,先在西北地區流傳,然后跟著促進社進入川陜四路和黃河流域,這幾年才逐漸引入長江以南地區。
它和棉花的經濟價值幾乎相當,棉花可以紡紗織布,代替昂貴的絲綢和粗硬的麻布。油菜花則能榨油,代替北方的胡麻油和產量不高的芝麻油,除了能讓菜品更可口之外,還能點燈。
鯨油雖然便宜,可加上運輸費用,到了內陸地區也不是普通人家能常年使用的,菜籽油在平民階層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