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0 風波起-《大宋有毒》
第(3/3)頁
有這種見識、能理性分析問題、并敢于公開發聲的,多來自兩個比較龐大的群體。打頭的就是長江學院的學生,甚至連一向對新政有意見的研學會也改變了立場,站在了為攝政王喊冤的隊列里。
隨后聲勢更大的則是各地商會,尤其是沿海州府的海商群體。剛開始他們沒敢發聲,見到長江學院學生的文章之后才后來居上。
商會有豐富的社會關系和組織能力,相比一村一縣、一州一府的地主、士紳更團結、更會集體運作。比起舊派文人他們有的是錢,也更會花,效率非常高。
誰聲音最大呢?商人們早就習慣了報紙,甚至很多地方性報紙就是他們辦起來的,在如何使用報紙上也算大宋最明白的群體了。
從福建兩省開始,沿海各地的報紙很快就調轉了輿論導向,從討伐大奸臣、大權臣、為百姓鳴冤,變成了深入分析這次事件的具體責任,話里話外就是要替攝政王推卸不該屬于他的責任。
一方說攝政王是國家的禍害,一方說攝政王是國家的保護神,兩邊吵得不可開交。吵著吵著風頭又變了,主題從攝政王的問題上變成了互相攻訕。
誰出頭為攝政王鳴冤,就會被持對立態度的報紙抹黑,恨不得把人家祖宗八代都挖出來曬曬,屁大點的問題就能被放大好多倍。
商人和學生們也不含糊,要論這套街坊吵架的本事他們說是第二,就沒人敢說第一。反正現在也沒人能因言獲罪了,敞開了招呼吧。
這下可熱鬧了,前兩天還在報紙上人模狗樣、侃侃而談的正義之士,轉眼間就會被批的體無完膚、抱頭鼠竄。相比起商人來,舊派文人在人身攻擊的技術上真不占優勢,只能依仗士大夫的傳統優勢勉強守住陣腳,不至于完全潰敗。
這場大辯論從南到北、從東到西,迅速席卷了整個大宋,就連海東國的蔣二郎和蕭巫納也能看到,三番五次派人過來詢問洪濤是不是碰到了什么麻煩,需不需要派兵撐腰。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