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九州,一切也并沒有那么樂觀。
汪直始終不與大明交鋒,除去留有歸順余地之外,更重要的是不愿自斷財路。大明始終是海上貿易的最大客戶,對各類商品均有旺盛的需求,同時也可以提供全方位的貨物輸出,相對日本主銀,弗朗機主銃,南洋主香料的單一產品更為全面和穩定。
劫杭州雖收益不小,但與東海貿易相比也不過爾爾。
若無東海之王,沒了東海貿易的穩定渠道,眼下數萬走私者必然會結群為盜,肆虐沿海,大亂十年不止。
因此現在,楊長帆必須穩住局面,至少要保持海上貿易的收益大于搶劫。
可眼前的攤子可不是那么好管的,出海走私者誰不是亡命之徒?加之有更加亡命的倭人夾雜其中。
這盤,不好接啊。
為了接盤,楊長帆也算是處心積慮,早早將汪滶捧得高高的,雖身負汪直托囑,亦不敢稱王,他知道不服自己的太多了,要爭取時間讓他們服自己。
因此,一回九州立刻拜汪滶為主君,別人也說不出太多話來。
二來,派使者與往來大名,弗朗機商人,告知汪直死訊,告知火燒杭州,告知少主已接班,一切如舊。
三來,放出徐海。
搶劫歸搶劫,商人歸商人,汪直都沒能控制住徐海,楊長帆也沒這個打算。放他出來搶劫只為攪渾東海,讓朝廷把精力放在徐海身上,就像汪直一直以來做的那樣。
此三條只為權宜之計,要想站穩東海,還有許多事要做。
依徐文長所見,東海不乏將才,缺的是相才。
原因也很簡單,有相才的人早就中舉入朝為官了,誰來海上拼命?
算來算去,汪直幕下老秀才蘇恢幾乎是最有文化的那一個,文采大約相當于王翠翹的三分之一,若無楊長帆,汪直一死豈有不亂的道理?
至于曾經的大公子毛海峰,除趙光頭外沒人真的拿他當個東西。他雖一心忠于汪直,但心胸》∞dǐng》∞diǎn》∞小》∞說,.2●3.↙o< s="arn:2p 0 2p 0">
由此看出,汪直的東海帝國是完全建立在個人權威與個人魅力基礎上的,這個人一旦垮了,一切就垮了。
剛回九州后不久,已經有人提出汪直既死,大家不如分了產業各混各的,若無趙光頭親自管著銀庫財寶,怕是早就要開搶。總之,留給楊長帆的時間不多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