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4 無聲的掠奪-《回到明朝當海盜》
第(2/3)頁
隨著紙幣的發行,北美那座黃金城的開發也終于提上議程,由“中華銀行”主導開發,建設新上海,設那座黃金河谷為新蘇州,設冶金局熔煉黃金,人們淘得金沙后,可直接換取紙幣,只需繳納一定的稅費損耗。
因三萬余兵士攜帶黃金歸來數月,黃金河谷名聲太盛,不僅苔灣,福建兩廣甚至浙江人都對此充滿了興趣。四十三年初,更為龐大的移民淘金船隊就此奔赴新上海。
與此同時,徽王府紙幣也不知不覺在東南府縣流行開來,此類紙幣遠比朝廷那名存實亡的紙幣要有威信太多,隨時可以在苔灣換取真金白銀,而苔灣已經漸漸淘汰了金銀交易,更多的金銀涌入金庫,更多的紙幣得以發行。
就此,徽王府兵不血刃,無重賦,無剝削,輕松得到了近千萬兩的金銀,付出的只是數以萬計的紙幣。
中華幣的流行,瞬間使苔灣的昌盛爆發至又一個高點,國富民強。多年昌盛之下,投苔灣儼然成為了一種趨勢,人們再無半點擔驚受怕,即便來到苔灣僅僅成為一名工人,在絲廠、船廠做一名最下等的工人,一年的收入也是在明廷治下種田的幾倍,還不必受徭役之苦,何樂不為?再拼一些的,完全可以去新上海或者阿卡普爾科,各種版本一夜暴富的故事已經傳到了北京那么遠了。
相反,對于明廷來說,苔灣就像是一只吸血鬼,雖然沒有任何戰爭與劫掠,但無時不刻不在拼命吸食著內陸的人財物。
中華幣的流行使白銀外流。
移民的風潮讓地主們無佃農可剝。
而大量外來產品的涌入,大量本地絲綢陶瓷的出口卻并未給明廷帶來太多的利益,油水都被徽王府與商人們吃干了。
誰也想不到,平息了倭寇與起義之后,東南三省急報歉收,沒有天災沒有人禍,就是沒人種田了,就是銀子少了。
明明本地商賈一個個富得流油,但官府的銀子就是少了!
無人可剝的情況下,大量財富外流,田價大跌,不僅地主的日子不好過,官吏同樣如此,大多數官吏的主要收入都不那么清白,如今各府縣要錢沒錢要人沒人,他們揩油的程度也難免大大縮減,可謂一片蕭條。
難以想象,明明在瘋狂的進口出口,為什么會全國蕭條……
廣東、福建、浙江,原為極富裕的三省,但從四十三年秋的收成來看,除浙江勉強支撐外,廣東福建已慘不忍睹,歉收大半。
無形掠奪最為致命,徽王府兵不血刃,實際上完成了一次比任何海盜都要徹底的掠奪。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