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八章,珍本-《舊書大亨》
第(2/3)頁
林逸是行家,但見那些流落古籍一是內容全,涵蓋經、史、子、集四大部類;二是版本類別完備精善,幾乎囊括了紙質書籍所有典范。手寫的有稿本、抄本、批校題跋本等,印刷的有刻本、套印本、活字印本、鈐印本等。
據林逸所知,器重抄校本是清朝江南藏書家的傳統,吳中藏家特別著意。這里多藏舊抄名校善本,僅黃丕烈校跋本就有7部之多。其他如朱彝尊、何焯、王乃昭、彭元瑞、吳騫等紳士或抄或校或跋之本,珍品紛披。比喻《樂府雅詞》三卷,明手本,曹元忠跋,成書于宋,元明兩代闃然無聞,今所見者多為清抄本,此為明抄,且為焦、毛二氏古物,彌足珍貴。
林逸來這里之前其實是做過功課的,怕自己走眼,因此熟讀《日本現藏稀見元明文集考證與提要》一書,該書收錄了中國大陸已經亡佚,而日本有藏的元明著述,其中一部為明張翀撰寫的《張太常奏疏二卷文集》四卷,此刻赫然就在林逸眼前。
除此之外,林逸還看到抄底稿中,竟然還有一本《石洲詩話》五卷。
據林逸所知,此書有著一段“可笑”的經歷。它由清代大學者、年夜書法家翁方綱編撰,翁方綱先是雇人繕寫稿本,然后親自在稿本上作修改。修改事件還在結束時,稿本卻不知被何人盜去。其后,這個被盜的稿本又在偶然間被翁方綱的朋儕購得,翁方綱遂借來重抄,正暗自光彩,突然發明冊尾居然已被人作跋,而且還是混充翁方綱的名義。他哭笑不得,把偽跋用筆圈去,在冊頁邊又作一跋,記述了整件事情的經過,著末無奈地感嘆:“荒誕已極,好笑可笑。”
林逸看見這些,早已眼花繚亂,愛不釋手。
不過很快,他的眼神就有被一套大部頭吸引住了。
只見那套書品相極好,仔細辨別,竟是《欽定武英殿聚珍版書》,138種,2416卷,清高宗弘歷敕輯,清乾隆三十八年至嘉慶八年武英殿聚珍版印本。
林逸震驚的都快暈倒了。
要知道,此書的《易緯八種》、《漢官舊儀》、《魏鄭公諫續錄》、《帝范》四種為乾隆三十八年武英殿刻本,每半頁20行,行21字。同年十月以后,改用木活字擺印了134種,每半頁為9行,行21字。白口,四周雙邊。版框18.7cm×12cm。每書前均冠以清高宗御題“武英殿聚珍版十韻”詩并序,次載提要,首頁首行下列有“武英殿聚珍版”6字。?
此書應該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一部木活字印本。清乾隆三十八年,高宗弘歷因《四庫全書》編修告成的時日太長,即命儒臣校輯《永樂大典》中的散簡零篇和世所罕見的宋元善本,先行刊印流傳。武英殿先行刊印了《易緯八種》等四書。同年十月,管理武英殿刻書事務大臣金簡奏準:因刻書種類繁多,付雕非易,不如刻做棗木活字套板一份,擺印書籍“工料省簡懸殊”。遂于乾隆三十九年刻木質單字25萬馀個,并開始擺印圖書。乾隆帝以“活字板”不雅而賜名“聚珍”。其間,用這套木活字共擺印了131種書,嘉慶七、八年間又擺印了《西漢會要》、《唐會要》、《農書》3種,前后一共擺印了134種書。其中經部書31種,史部書27種,子部書33種,集部書43種。連同初刻4種共為138種。由于各書大多隨到隨印,因此,這一百馀種書籍并無總書名和總目錄,后人稱之為《武英殿聚珍版書》。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