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 小型啤酒設備-《國啤》
第(1/3)頁
德國人是最講究精準的,有句話講,德國人象鐘表一樣精準,所以他們也比較固執,他們提出的啤酒生產線的標準,省二輕廳的意見是全盤采納。
可是作為一個重生者,又通曉德語,圍繞這條八十年代最先進的生產線,秦東與克麗斯塔之間就沒少嗑嗑碰碰,大到游戲規則,小到基礎設施,甚至是一個廁所,他與德方的看法有時都是不一樣的。
“……對,我們要的是這種蹲位,一個蹲位服務于五十個職工,……”
克麗斯塔卻露出了難以置信的表情,“五十人上一個馬桶?”
“不,不是馬桶,是蹲位!”秦東很嚴肅。
“我們認為至少八到十個人就應該有一個馬桶,”克麗斯塔指指衛生間,“就是這種沖水馬桶……”
“那你應該到中國看看,”秦東笑了,“我們的工人無論在家還是在廠,還是習慣于用這種蹲位。”
他曾到陳世法家去過,雖然住在樓上,家里沒有煤氣灶,還是那種燒煤的土灶,衛生間也沒有馬桶,仍然是蹲位,上面蓋著一塊可以手提的木板。
“我堅持我的意見,”克麗斯塔沒法想象沒有沖水馬桶,廠區的衛生怎么去搞,“還有,照明……”
照明,按照秦東的意見,一支八支光的燈管就足夠,能夠照亮二十平米左右,可是克麗斯塔的標準中,廁所的標準也有亮度要求。
“廁所搞那么好干什么?”齊澄、陳世法等人都同意秦東的意見,“我們有限的外匯不能用在享受上,要用在啤酒設備上,用在刀刃上,現在不是講享受的時候,……嗯,資產階級真會享受……”
這不是享受的問題,也是衛生標準,其實,按照秦東的本意,他也是希望廁所能夠達到外方的標準,可是這都是生產線的一部分,他不能讓工人的屁股享受了,市里的財政難受。
……
時間在爭論中悄悄過去。
朱奕對秦東也由起初的輕視到最后的震驚,現在他與考察團里的其他人都認為,秦東才是此次考察的最大功臣。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