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文化衫-《國啤》
第(2/3)頁
“走吧,請你吃飯,綠波廊。”這家飯店,上海人都知道的,三人上了一輛車,秦東問了一下二廠的生產(chǎn)情況,易拉罐啤酒上也加印了自己的要的字體,魯旭光就又一次問候起趙鋼來。
“哥,怎么才能讓上海人都知道我們的啤酒,要不要我發(fā)動同學(xué),幫我們廠發(fā)一下傳單?”秦南給自己的哥哥出主意。
“發(fā)傳單?”秦東疼愛地看著自己的妹妹,“如果我還得寬勞駕我妹妹,那我這個經(jīng)理就是不稱職的。你好好學(xué)習(xí),下午大光陪我去。”
“到哪兒?”秦南不解地問道。
“華亭路。”秦東笑著解答道。
華亭路與墨水街小商品市場的緣份始于八十年代初。
當(dāng)時,到上海一張最便宜的底層票要6.8元,魯旭光剛練攤時,一般是40多個人組團去進貨,無論男女都躺在底艙的席子上,而夏天,通氣不好的船艙里溫度將近37℃,一路顛簸根本無法入睡。
為了省錢多進貨,他和同伴們都是帶著煮好晾干的面條,在路上餓了用水泡著吃,吃到終點渾身一點力氣也沒有,但大家伙都忍著饑餓和疲憊,一下船趕緊去市場挑選貨物。
當(dāng)時電視上流行的服飾,一星期左右就能到秦灣,而上海如果有什么新款式,3天之內(nèi)就能到各個小攤。
90年代的時候,華亭路服裝市場以她的價廉物美、風(fēng)格獨特而聞名上海的服裝市場。此時的華亭路市場以她獨特的地理位置和靈敏快捷的市場反應(yīng),一度成為上海個體服裝市場的翹楚,成為領(lǐng)導(dǎo)上海年輕人流行服裝的“橋頭堡”。
“就是這里。”魯旭光對這里比對丈母娘家還要熟悉。
“哥,這里也我也熟啊。”秦南挎著自己哥哥的胳膊,就是不撒手了。
華亭路批發(fā)市場、吳江路美食街上,怕是九十年代的外地大學(xué)生對這個城市最深刻的記憶。
馬路兩旁全是簡易的帳篷式的店鋪,小貨攤上各種樣式的舊衣服和私人裁縫模仿制作的衣服,還有飾品,市場深處總好像漂浮著一種不明國籍的氣味。
“你們跟著我別說話啊,隔行如隔山,別讓人家看出你們的是生手。”魯旭光不住地囑咐著。
“這個時間還成,再晚了,就關(guān)門了。”他抬手看看手表。
到批發(fā)市場進貨需注意出發(fā)時間,盡量一大早就去,批發(fā)市場一般早上四五點的時候就開業(yè)了,下午3點就會關(guān)門,中午人最多,搶在人少的時候看貨人會輕松很多,老板也不會因為人太多,應(yīng)對不過來而不耐煩跟你談價格。
魯旭光打頭陣,背著蛇皮袋走到一處店鋪門品,“老板,秦灣魯大腦袋,文化衫,多少錢一斤?”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