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2章 歌舞廳與互聯網-《國啤》
第(2/3)頁
誰知,秦東就在這里等著他呢,他不擺活,都不叫杜小樹。“行啊,我出國留學,你贊助一半……”
“你要出國?”杜小樹來了精神,馬上神色又黯淡下來,他想到了李珍珍。
“我去美國,哥,你支持嗎?”秦東是這一家人的主心骨,秦南自然要征求哥哥的意見。在這一家人中,秦東也是惟一一個去過美國的人。
“你想好了嗎,想好了就去,出去看看也好,問題是出去之后,你想干什么?”
“哥,你聽說過互聯網嗎?”秦南的眸子里閃爍著光彩,“我想研究互聯網,又不想丟了本行。”秦南似乎有點苦惱。
“這不矛盾,”秦東道,“我先問你,你知道互聯網嗎?”
1995 年,有兩塊廣告牌在日后常常被人提及。
一塊是秦東在紐約時代廣場豎立的,第二塊著名的廣告牌則出現在喧鬧的北京中關村。
深冬,在白頤路南端的街角處,每天匆匆穿行的人們突然看到了一塊巨大的招牌:“中國人離信息高速公路有多遠——向北 1 500米”。
它被很多人當成了路標,忙碌的交通警察們更是氣不打一處來:天大地大的皇城根兒,哪來的什么“信息高速公路”?
此時在美國,網絡經濟正到了破繭而出的關鍵時刻,馬克安德森剛剛發明了馬賽克網絡瀏覽器。斯坦福大學華裔學生楊致遠在寫博士論文期間,發明了最早的網站搜索軟件。
在 1995 年的中國,出現了第一批投身互聯網事業的先行者。
3 月,美國得克薩斯理工大學博士田溯寧把他在美國創辦的亞信公司搬到了中國。
4 月,在杭州,一個叫馬云的 31 歲大學外語教師創辦了“中國黃頁”網站,它自稱是第一家網上中文商業信息站點。
后來創辦網易的丁磊也是在這一年開始他的創業生涯的。
5 月,張樹新與丈夫姜作賢創立瀛海威公司,她的“瀛海威時空”宣稱是國內唯一立足大眾信息服務、面向普通家庭開放的網絡,“進入瀛海威時空,你可以閱讀電子報紙,到網絡咖啡屋同不見面的朋友交談,到網絡論壇中暢所欲言,還可以隨時到國際互聯網上走一遭……”
在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初期,瀛海威扮演了一個啟蒙者和領跑者的角色。
它是第一個形成公眾品牌效應的網絡公司,在第一屆“最受用戶歡迎的中文信息網站”評選中,瀛海威無可爭議地名列第一。
讓人遺憾的是,張樹新與當時的田溯寧、馬云一樣,都沒有找到盈利的模式。她想做城市網站,推出過“網絡中國”的項目,想做網上圖書館,還曾經投資開發網絡游戲,可是都相繼失敗。在瀛海威員工中流傳最廣的一句話是,“我們知道 2000 年以后我們會掙錢,可我們不知道現在應該做什么。”
“哥,我在投行工作,也研究了瀛海威,感覺現在的互聯網沒有什么投資價值。”秦南對自己的專業如何與互聯網結合很是苦惱。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