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我的草原,我的啤酒-《國啤》
第(3/3)頁
可是這說話間,秦東的手機就好象放了鞭炮一樣,呼和浩特企鵝啤酒,呼市啤酒,雪達啤酒,昭和啤酒……
包頭的的雪鹿,赤峰的摩天,烏蘭察布盟的三花啤酒,通遼的飛雪,麥飯石啤酒,巴彥淖爾盟的臨河啤酒,興安盟的雪晶牌啤酒……直接都在呼和浩特匯聚了。
“安達,這么多經理廠長,都是為了等你?”
看著這家不知名的小飯店里人越來越多,來的人都開著車,很快門前竟被車給堵滿了。
把個飯店的老板又驚又嚇,還以為秦東是微服私訪的什么大官。
這些廠長經理看到同行,起初都很驚訝,接著也都釋然了,秦啤的董事長到了內蒙,啤酒的西北王來到內蒙,哪有不見的道理?
“廠長,怎么辦?”烏海市沙中泉啤酒的廠長必勒格也找到了秦東,可是秦東被一群廠長經理包圍著,他根本就擠不進去。
烏海,是黃河明珠、書法之城、沙漠綠洲、葡萄之鄉,生產的為漠中泉啤酒,“飲酒思源,沙中甘泉”,這句廣告語在20世紀80年代的烏海可謂家喻戶曉。
說起沙中泉啤酒,還緣于一場大雨。
1979年夏天,烏達地區迎來罕見的連陰雨,長達半個月的潮濕天氣導致烏達農場庫房中3萬多斤麥子生芽,為了挽回損失,農場決定開辦一家以麥子為原料的啤酒廠。這就是后來大名鼎鼎的“沙中泉”啤酒廠。
啤酒廠成立之初,采用土法生產,先將原料粉碎后糊化再糖化,然后在前酵池發酵冷卻,最后進入后酵池發酵。由于沒有專業的盛裝設備,試生產階產出的啤酒竟然只能存在后酵池中,于是四鄰八鄉的人買啤酒便拎著自家的水桶、水壺,甚至是大盆前來,那場景像在趕集。
1986年,廠里斥巨資建設了新廠區,6層樓的新廠房內現代化的動力、制酒、包裝、冷凍車間一應俱全,企業生產及員工的工作條件有了質的變化,啤酒灌裝采用流水線作業。
通過此次改擴建,沙中泉啤酒廠實現了由土法上馬向規模生產的跨越,具備了當時國內一般啤酒廠的硬件條件。
1987年,正當漠中泉啤酒廠紅紅火火進行技術改造的時候,烏海市市周邊的銀川、臨河、大武口等地相繼建起了啤酒廠,激烈的競爭讓漠中泉啤酒廠的市場空間日益萎縮,產品嚴重滯銷。
“我們不能白跑一趟,”必勒格在蒙語中就是智者的意思,他想了一會兒,“我聽說,秦董是要回錫林郭勒盟過年,我們就跟著他回錫林郭勒盟。”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