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待價而沽-《國啤》
第(3/3)頁
聰明?
陶阿滿考慮了五分鐘,也明白了,其實秦東請了兩個代言人,一個是陳明道,另一個就是這位呂師傅,呂師傅似乎更有說服力,因為他本來就是上海人!
“對嘛,這才叫秦東?!奔词宫F在,何宏圖依然對秦東的印象很好,“說說吧,如果出售上海啤酒廠,你愿意與誰合作?”
陶阿滿的臉色很不好了,他心事重重,當了幾個廠長,再也不是當年那個稻草人一樣的陶阿滿了。
因為何宏圖說的與誰合作,潛臺詞就是上海啤酒廠他想賣,是賣給秦東呢,還是賣給日本人?
1996年,印尼的何宏圖在中國買了一個6萬噸的啤酒廠,然后,國策集團和何宏圖以旋風般的收購進入輪胎和啤酒行業,依靠33億資本將北京啤酒廠、杭州啤酒廠及煙臺啤酒廠等多家啤酒企業盡收麾下,迅速成為中國啤酒行業最大企業之一,并在百慕大注冊成立“中國啤酒控股公司”,然后在加拿大多倫多成功上市。
但好景不長,數年后,黯然收場的何宏圖將手中所持股份準備整體出售……
“你這個人,沒有個性,與誰都能合作,”何宏圖似乎不想聽陶阿滿的回答,“但是,沒有個性,在官場上是好事,但在商場上就不盡然了……
外資退與進,品牌失靈,其實不止佳柏龍、國策一家。
當年,十幾億人口、強勁的人均消費增量,在中國國門打開的十幾年后,外資終于開始“圍城”了。
巴斯集團與吉林金士百合資經營吉林巴斯金七百啤酒有限公司,澳大利亞的富士達啤酒與廣東的皇妹集團合資經營珠海斗門啤酒公司,百威、三得利、米勒等都進入中國。
公開資料顯示,當時有50多家外資企業征戰中國啤酒市場。
但從90年代中后期,巴斯、富士達啤酒、嘉士伯和法國達能集團先后放棄啤酒業務。外資啤酒進入低潮期。
此后,外資再次卷土重來,在中國市場遍地開花,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今天,已是后話了。
“何董,那我們現是不是可以待價而沽,但三得利與秦啤誰能買下我們的啤酒廠,誰就能占據上海的市場。”陶阿滿眼中一閃。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