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老夫當年束發之年便入了稷下學宮。 當時齊國國力鼎盛,而一年一度的稷下學宮大會都會吸引無數名士前來論道。 稷下學宮每年論道之時,諸子云集,名家齊聚,嘩然論道的場面可謂實在是讓人嘆為觀止。 后來他終于學有所成,作為儒生門下的一員于稷下學宮與諸名士論道,當時年輕氣盛,與諸生同坐,論列的卻是秦之非。 誰能想到,后來齊國國力衰弱,國主昏庸無度,眼見天下統一大勢所趨,天命歸秦,他當時毅然選擇了來到秦國。 不過幾年的功夫,天下已經全部是秦國的了。 世事變得真快。 今日秦國之太學,吸引了天下名士。有人曾說,這太學與當年稷下學宮無異。 但是他卻不以之為對。 他至今都沒忘記稷下學宮之規:一、不任職而論國事;二、不治而議論;三、無官守,無言責。 而看看這稷下學宮門前,大秦銳士護在門外,而門內,又是皇帝陛下的重臣坐鎮。 李斯—— 一想到李斯,他就來氣,淳于越是萬萬沒想到,他這位飽讀詩書的朋友,居然會提出焚書之議。 淳于越在門前已經呆呆立了半響,他在回憶稷下學宮,也在猶疑。 今天,對于身在秦國的儒家來說,無疑是個機會。 他淳于越既然師出儒家,那么自然要將師門之學發揚光大。 “仆射,巳時將至,仆射若是去的晚了,怕是失禮?!? 禮—— “事不師古而能長久者,非所聞也。” 淳于越聽了這話,拂了拂袖子,邁步往內。 ———— 剛來到堂前,淳于越就看到李斯正為今日前來之賓眾星捧月般拱于上座。 李斯親口請求嬴政,命七十二博士共商此事。 七十二博士自然不會全部出席,諸子之中,各出一名代表。 而在秦國朝中有聲望的大儒,這第一就是淳于越。是故今日七十二博士一共來了四位。 一位是淳于越,另一位是周青臣。 而另外兩位,則是秦法家之列。 不僅如此,出自齊法家胡毋敬也奉李斯之邀前來。 李斯見到淳于越,其實還是有些尷尬的。畢竟原本李斯為廷尉,位居上卿。而他們兩個之間的關系,素來都是淳于越稱呼一聲李斯為李兄,李斯喚淳于越一聲淳于老弟。 但是現在,李斯只是祭酒,而祭酒只是個小官。即便是太學祭酒,終歸不屬于朝廷士、大夫、卿之列。李斯現在像個編外人員。 而淳于越身為博士仆射,雖然不是大夫,但是位同大夫。 淳于越如今的地位,要比他李斯高上許多。 但是一想到他在嬴政面前的地位,還有他說持有的詔書,李斯便又有了底氣。 也是此時,李斯下決心,他一定要盡快把這件事解決了。他希望他可以盡快借此事恢復上卿之位。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