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那不知諸位以為,當如何治這天下人心不齊?” 經歷了上次的焚書之議,李斯決定,有些話,得讓他們自己說破才好。 李斯拋出了話題,諸生自然打開了話匣子開始議論。 其實皇帝陛下的詔令,他們也都聞說過。 以《呂覽》為綱,制統一之術。 皇帝陛下的意思很明確。 而這《呂覽》,他們早就聽說過,來之前,也都仔仔細細讀過了。 周青臣率先起身。 這是個發揚儒家的好機會。 “吾聞皇帝陛下欲以《呂覽》為綱,獨創新學,以統人心。而觀《呂覽》,我周青臣只見《呂覽》通篇只言一句:一則治,異則亂;一則安,異則危。依吾之見,天下百姓人心不齊,根源就在于天下有諸子百家。” 周青臣這話一出,堂下立刻沸騰起來。 “人心不齊,乃思想不一。百家之術,淵源不一,。究其根本,各自為政。而今天下為一,百家莫衷一是,絕非統一之世應有之局。” 名家公孫謬聞言,挺身而出。 此人腦袋碩大,頭上為一塊方巾包起,但是五官整齊來說還算是勻齊。 公孫謬,名家著名人物公孫龍之后。 此人未入仕,沒有朝服、常服,只是穿了一套烏色深衣,靠著這身衣服,給他的外形增了幾分沉穩。 名家素來主張針對實際問題進行議論。李斯提出的問題是個好問題,但是周青臣所說的話,極為難聽。 錯在百家,難道要把百家廢了不成? “如周仆射所言,人心之亂,在于百家各異。” 淳于越靜靜瞧著這一幕,忽然間就有了稷下學宮諸子門生齊齊辯論的味兒。 公孫謬繼續道。 “而方才周仆射曾言,皇帝陛下所定之綱《呂覽》所求正是求一。” “既然一則治,異則危。那么這人心之亂,其罪就在于我等百家。不知周仆射,我公孫謬可有誤解仆射之意?” 周青臣笑著回擊。 “難道公孫先生還有比周某更高明的見解?如今天下為一,但是百家尚存,百家各爭其是,實則對統一之世無益。故周某以為,既然天下為一,那么這百家也當為一。” 這話剛一說完,堂下一片嘩然。 “一派胡言,怎能為百家之過。” “焉有此理?” “百家淵源不一,本質不一。如何一之?” “諸子學說所求迥異,如何一之?” …… 堂下一片嘩然,但是這樣的場面,李斯早已料到。 所以他才把話題交給這些百家之眾,他最后只將此次議論的結果呈給皇帝陛下,到時再明確的告訴皇帝陛下,除了法家,百家皆當廢除。 不過到時,就不僅僅是焚書便可以解決的事情了。 這便是此事的為難之處。 皇帝陛下未同意焚書之議,完全出乎了李斯意料。 但是如今廢百家,那可比焚書更為殘酷。恐怕皇帝陛下也不會為之,尤其是有太子在側…… 太子一天到晚想著以仁義稱天下,但是非但沒引起皇帝陛下的厭惡,反而皇帝陛下現在也開始玩這一套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