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只是,在你上任前,先入太學。朕先封你為祭酒助教,幫助張蒼處理這次的文教改革。但你此去要務卻不是協助張蒼重整儒學,而是要幫朕將一干儒生穩住,尤其是那些精通儒學的博士們。” “淳于越、伏勝這二人,都是天下赫赫有名的儒生。朕需要的是他們在天下的名氣,而不是他們的才華。但是這兩人一心一意想的是要光復儒家。朕尤其擔心的是,朕的師傅,他脾性剛直,從前便是一波三折,如今兩次被貶黜去邊地,終于被召回,但是朕除了給他加以官職,卻無其他可以安慰他的。” 事實上,淳于越算是天下大一統后被貶黜去邊地的第一人了。 “而此次名為在秦國立儒學為治世之學,實際上卻又是閹割儒家。而朕的師傅,可謂名滿天下,朕希望朕的師傅可以安于接受這件事。” “你在朕身邊這么久,自然很清楚,朕需要的儒家究竟是什么樣的。” 范增作揖: “陛下之意,臣明白,臣這就前往太學和張祭酒商議。此次一定不會讓陛下失望。” “你去吧。” 二世出行,不似始皇帝那么鋪張浪費,只是帶了一眾騎兵郎衛,輕車快馬良弩加身以便游玩打獵。 “朕今日不回宮了,就在這上林苑中住一夜。” 扶蘇需要在宮外冷靜一下,他知道,這期間一定有人會過來勸告他。扶蘇自然不愿意見到他們。 中常侍龐尤聽了這話,眉頭一皺,這冬春交替的,要冷不冷要熱不熱,陛下突然去行宮,無人生暖,怕是要著涼。 “那臣這就去上林別苑前去打點,否則陛下怕是要受冷了。” 扶蘇點頭準允。 隨后,扶蘇帶著一行人驅車馭馬往山林深處走。 這走到一處山腰上,扶蘇卻遇見了他的兩個兒子。 因為歲數的關系,他們兩走的很近。 兩兄弟都是穿著白袍,身后跟著郎衛,兩兄弟倒是言笑晏晏,很是快活。 見到扶蘇,他們兩個都有些驚訝。 他們這一年里幾乎都沒有見到過他們的父親。 從扶蘇搬入望夷宮起,他們就不能常見到其君父。 兩人見到扶蘇,都表現的異常歡欣鼓舞。 歷史有著驚人的相似性。 從前扶蘇在池武的陪同下,經常天不亮就要出來打獵,這些君子六藝的必修課。 如今,為皇帝年紀最長的兩位公子,也是天還不亮就得起身出來練習騎射。 身為長公子的曜,更是責任重。 不僅如此,他們雖然尚在學藝,但是腦子里一天到晚關注都是朝中的事情。 對他們而言,他們的君父并不值得他們加以崇拜,因為他們從前和他朝夕相處,既不覺得他們的父親可怕,也不覺得他們的父親有何過人之處。 這兩兄弟心目中的大英雄,是帝國的大柱國蒙恬和上將軍李信。 所以他們關心的是皇帝和蒙恬的動向。 但是,從前的公子扶蘇則不然,他關心的是戰爭。嬴政當初幾乎每天都在發動戰爭,整座咸陽城里的所有人都在期待戰爭,等待戰爭的消息。 戰爭會給他們帶來加官進爵…… 扶蘇望見這兩個小孩,心中卻柔軟不起來。 后世之君,多有因為生長環境太過安逸而成為廢柴的。 如今的長公子曜,就是昔日的長公子扶蘇。 而且公子曜和公子晣,兩人整日關注都是他父親施加的政策。 只是,這兄弟兩個并不像當初贏扶蘇崇拜他的君父一樣崇拜他們的君父二世。 甚至于,他們現在在為他們的君父手心里捏一把汗。 見到扶蘇,兄弟兩個人一前一后過來作揖拜見。 “臣拜見君父。” “平身。朕這些時日忙于政務,都無暇估計你們兩兄弟。曜——告訴朕,這些時日可有學到什么?” 曜,大秦帝國新的繼承人啊! 嬴政首次創立的皇帝制度,有著諸多不足,但是其制度創立也只是歷史的必然性。 中央集權的結果。 但言歸正傳,繼承人的培養和選擇問題,直接關系著帝國的生死存亡。 這么一看,曜哪里是扶蘇的兒子,他是未來決定大秦帝國生死存亡的人。 兩千年的歷史經驗教訓告訴我們,皇帝繼承人的問題上,出不得岔子。 扶蘇雙手搭在膝上,顯得有些隨意,但是卻用嚴厲無情的目光聚焦在公子曜身上。 曜從前和扶蘇兩人之間父子關系很好,經常互相陪伴,但是今日這樣的眼神,他從來沒有看到過。 也就只有從前面對皇祖父的時候,曜才會產生那種發自內心的恐懼感。 但是現在,他開始吞咽唾沫,整個人的神經也繃的極緊。他君父從來不用這種眼神去看他,現下他的身高還未超過高頭大馬呢。 曜恭恭敬敬作揖道: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