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若是他再不急流勇退,皇帝陛下怕是要先出手了。 秦國悍將如云,董翳也是其中之一,之所以這次選擇他來代替蒙恬,一來是因為他本就是蒙恬的副將,在軍中聲威極高;二來,他的年紀和功勛都是可以服眾的,藍田精銳可不是誰都能統領的,沒有剽悍的戰績,秦國的將士們豈會心服你。 但凡是靠著軍功升上來的大將,無一不對是皇帝的話奉為圭臬,而秦國素來重****,軍功爵制下,全民皆兵,全民為戰。 整個帝國的軍人都對是皇帝的命令誓死服從,以為始皇帝的命令而死為榮耀。 這董翳也是如此。 一心一意為始皇帝陛下效忠。 但是如今先帝突然間駕崩了,他這個將領卻連奔喪的機會也沒有,只能留駐上黨郡。 只是皇帝陛下忽然間將三十萬藍田精銳交給了他,他自然而然覺得受到了重用。 一面是新帝的器重和給予的恩賜,但一面又是幾十年來刻在骨子里的對先帝的敬重,董翳也很疑惑。 二世一年內接連做了三件大事,分封重劃關中、立儒學為國術、允許天下百姓通商,這可都是不得了的大事。 做完這三件事,秦國好似不再是秦國了。 不服皇帝的諸多舉措,但是董翳卻又無可奈何。 畢竟雖然只是一年,但是皇帝治國的成效擺在面前,這一年里,天下流民數量大肆減少,戶籍人數增加,田畝也豐收增產。 天下已經稍稍安定下來了。 這么一來,就是新帝在動搖從前先帝的統治了。 這先帝十年來的鐵血鎮壓,居然和二世一年的安撫懷柔之策比起來,后者成效更為卓著。 “治國,不外乎安內攘外。天下需要安定,但是攻打匈奴對于我秦國來說,則是大事。一則,此為先帝之愿;二則,此舉是為我國人之后生計著想。” “我華夏正統血脈,豈能為匈奴人所踐踏?諸卿以為呢?” 司馬欣附議: “陛下所言極是,既然決定要打,那就應該打匈奴人一個措手不及。” 董翳只覺得這司馬欣小人也,好話都讓他說盡了。 董翳也道: “陛下,臣以為,若非要進攻匈奴,也確實宜早不宜遲。且我秦國已經許久未對外發動戰事了。” 說到這,董翳的聲音微弱下來。 一旦開戰,軍功爵制,那可就是復起的好機會。 “朕此番前來上黨之地,正是要與諸位將軍商議此事。朕希望,只是,在攻打匈奴之前,朕想要取下西北之地。” “朕想要打通河西走廊,連通西域。匈奴雖然難以對抗,但是攻取河西之地,卻是輕而易舉。” 打西域? 蒙恬知道皇帝陛下素來會想出許多新點子,但是沒想到他在軍政大事上也會做出這樣新奇卻又明智的主意。 “據傳西域之地,有不少寶藏。” “朕就是要先得了西域的寶藏,隨后再攻打匈奴。” “拿輿圖來。” 二世一聲令下,陪侍下臣立刻把地圖拿了出來。 (秦國當時的戰區排布很有意思,尤其是蒙恬的大軍,駐守在九原,整整兩年之久,這樣龐大的兵力,這不像是防御的意思,更像是要厲兵秣馬猛地一口氣吃掉匈奴。 而且這像是始皇帝的作風,真男人就是要做大事。 而且始皇帝當初修長城沒有耗費多少民力,長城是之前幾個國家修好的,始皇帝只是連起來罷了,真正耗費的是打通馳道,這個九原馳道修起來比較困難。 始皇帝當初主要就是地方管理有問題。秦吏不夠,國家政策又不積極改動,軍功爵制就是個大拖油瓶,只能橫征暴斂養兵,惡性循環,最后天下大亂。) 但后世黑始皇帝黑的太慘了。長城的事情,真的不應該黑始皇帝。) 7017k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