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此話一出,立刻引起了其他朝臣的攻訐。 帝國的宗正,出自贏秦王室,他當即對曰: “太學令,休要在朝堂之上放肆!你竟然出言羞辱太后!” 這說話的人未必是錚錚鐵骨,但是這番話在朝堂上卻像是旱地驚雷,讓每位朝臣都一個激靈。 這下群臣都精神起來了,連幾位七十歲的老臣也都振奮起來了。 蒙毅見狀,心嘆大事不妙。 太后見勢態如此,正合她的心意,卻非常大度的道: “好了,休要互相指摘。哀家知道,哀家乃一介女流,登不得秦帝國的朝堂,但是哀家也知道,如今咸陽城中發生了一樁血案。太學令無非是不樂意哀家等朝罷了。哀家無詔,確實無權代理國事。” 女人,天生的政治家。 這樣一番話說出來,諸臣誰又好意思繼續責怪太后呢。 在政治場合中,話術非常重要。張蒼在政事上的短處在太后面前完全暴露了。 “但哀家今日到此,不是給朝堂上的諸位添麻煩的。咸陽城中的這樁血案,牽扯的是先帝的諸位重臣,這上卿姚賈、荀攸,曾經是天下赫赫有名的人;而這十二位公爵,更是為先帝兼并天下立下赫赫戰功的有功之將。” “先帝雖去,但哀家尚在。哀家聽聞,這舉朝上下,竟然無人能為先帝之舊臣做主。哀家豈能坐視不理?” 帝國的功勛武將們聽了這話,紛紛上前道: “臣等謝太后為趙大夫等將做主。” 蒙毅是真的沒有想到,今日會有一個太后冒出來。 在此之前,蒙毅內心非常煎熬。若是按照蒯通的意思,蒙氏一旦明言支持皇帝,那就意味著他蒙氏就是要脫離軍功世家的群體,從此不再和龐大的軍功集團為一派。 蒙毅好不容易才下定決心脫離軍功世家以徹底解決朝中的內亂,可是誰又能想到,這皇帝竟然做這種事呢。 在改革的路上,保守勢力始終是最大的阻礙。舊臣拉攏太后,勢必是提前做了功夫的。哪能是太后忽然就冒出來為十二公爵、兩位上卿做主呢。 無利不起早。 于是乎,帝國的朝政形勢發生了逆轉。 “哀家今日臨朝,正是想聽聽皇后打算如何處置令兄?” 皇后是個一向不被太后喜歡的兒媳,今日又被她的婆婆奪了風頭,連大氣都不敢出,而帝國的那些氣勢雄渾的將軍們,又是齊齊發聲支持太后,九卿更是不必說了。 于是皇后自然在太后面前怯懦了,這一怯懦,其兄的性命,就被太后握住了。 事實上,皇后也于心不安,雖然皇帝給了他權力,但是皇帝畢竟人在千里之外,皇后又心中愧疚,為他兄長引發血案,致使朝臣議論不休。 皇后驚愕之余,只好將求助的目光投向司寇。 今日的朝堂上,缺了太多人。帝國的丞相、御史、太尉,三公統統不在,而涉事的兩位上卿、幾位公爵也都不在朝。 皇后的目光直達蒙毅。 司寇上前對曰: “啟稟太后,臣蒙毅以為,此案仍需細察,此中牽涉之廣……” 太后并不知道內情,她也自認為不需要知道內情。因為如今帝國的勢態太嚴重了,先帝留下的丞相——馮去疾竟然被罷免了,如今朝中都是些小人作祟。 而且一向深居簡出的太后,哪有那么容易被請來出山。 太后今日何以親自出面,這都是因為帝國的丞相向他求助。在羋蘭看來,這個國家要被他帝國的支柱都給砍斷,然后由他一個人頂起來。 簡直是異想天開! 太后知道他的兒子在干嘛,在動祖宗留下的基業。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在這種情況下,太后出面也只是為了幫助兒子善后。 太后根本就不想聽這番話,她已經有了解決問題的辦法。 于是太后勃然大怒,重重的將銅制的拐杖敲在地上,霸氣的道: “夠了!到此為止吧!” 蒙毅自然止聲。 太后看向皇后: “皇后,哀家知道你年輕,不足以當此大事。那哀家今日幫你出個主意,不知你可愿不愿意聽?” 皇后還能怎么說: “兒悉聽太后教誨。” “哀家的意思是,就由你親自發配王戊到軍中為伍。另外,再有皇后你親自出面,向二位上卿和十二位公爵賠罪。哀家亦會親自備好賠罪之禮,送到諸位公卿的府上。皇后以為此舉如何?” 皇后見滿朝文武無人再敢為他兄長出言,于是便道: “妾謝太后。此事皆妾依太后之意。” 7017k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