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其實蒙毅、蒙恬、馮劫、司馬毋懌不過是古代版本的谷愛凌而已。】 二世無不感慨敬佩的說: “先生所言,可以警世。” 隗吉聽了,連忙搖頭推辭道: “陛下謬贊了。這些道理都是家父所悟,家父閑暇時就在家中鉆研《易經》,再結合自己的所見所悟所感,終有此悟。” “據說《易經》中蘊藏的實則是為人處世之道。” “陛下,治國其實是治人。如果通曉了人生在世所要遵循的規律,治國雖然絕非植花樹草那么簡單,但陛下可做到因勢利導,使得人心順應陛下。” “圣人垂拱治世,那是敬畏天道。陛下若要施行仁政,一得敬畏天道,二得順應人心。” 二世聽了,眼前一亮,又對隗吉尊稱為先生。 “先生,可為朕師。” 隗吉自然要推辭。 “陛下,萬萬不可。臣乃先生,若是被陛下拜為老師,朝中眾臣必然不服。” “先生過謙了。先生是真正的能夠治國的人,更是能夠輔佐朕治國的人。先生方才所言,恰恰與朕之《春秋繁露》中所述一致。” “天子受命于天,諸侯受命于天子,子受命于父,臣受命于君,妻受命于夫,諸所受命者,其尊皆天也。雖謂受命于天亦可。正因為天子受命于天,所以天下受命于天子。” “先生是真正明白朕為何選擇儒術治國的人。” “經年戰亂,天下百姓正需要安撫。諸子百家中,只有儒家學說最適宜統一人心。” 【按理說,戰亂結束,天底下應該施行道家之術,休養生息,但是道家和秦法簡直就是兩個極端,一個是什么都管,一個是什么都不管。秦國如果直接用道家之學,必定會亂透了。所以用儒術是最好的。】 “恰如在一個被火燒傷的人身上敷上草藥,儒術對于秦國就是這樣的作用。諸侯王為了一己之私,頻頻發動戰爭,王侯道德失范,百姓民不聊生。激戰數百年,庶民心中積攢了無數怨恨。” “而儒家孟子曾說過,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祖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 “朕現在,就是要向庶民兌現儒家數百年前提出來,但是卻無人能夠兌現的承諾。”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