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李信無疑是個將才,可是如果他太過自負,恐怕會給帝國招致損失。 “只有在兵馬數量過少的情況下,主帥才能夠專心致志的只指揮一支軍隊,集合全軍上下的兵器、糧草,只供應這一支部隊,如此才能保證這支軍隊像是一支利箭一樣,一出弓弦,就可以擊中目標。” “帶兵打仗,就像搭弓射箭一樣,要把主要力量都集中在箭頭上。所以糧草補給,譬如弓和弦,這兩者,只要負責配合好箭就可以。” “末將以為,陛下和朝中眾位之所以沒有料想到末將此番會旗開得勝,定然是因為考慮到,我所帶領的軍隊,都是臨時招募的二十萬人,這些人中確實有人從軍,但是還有刑徒,還有寺人,還有些躲在深山老林里種了一輩子的地的農夫。” “但是我李信既然敢招募他們入軍營,定然也會讓他們都發揮特長。所以種地的來了軍中,我還是讓他種地,刑徒寺人來了軍中,我讓他們燒火做飯,運輸糧草,喂馬喂豬。” “我從剩下的人里頭不斷的篩選,先選年輕力壯的,組建步兵,教他們如何看軍旗,聽軍令;等訓練了三個月后,我又從中挑選會騎馬的,敢騎馬的,我給他們日復一日的騎馬;等到騎馬訓練了三個月后,我又從他們中間篩選,這一次,自然是挑選會射箭的。” “我將擅長射箭的人挑選做一隊,由我親自帶領,日日夜夜加以操練。而其他擅長騎馬的,還有那些步兵,我讓趙賁趙將軍指揮教導他們如何駕馭戰車,排兵布陣。” “所以末將名義上招募了二十萬人,但是實際上出戰可用的軍隊,從始至終只有堪堪五萬人,經過篩選,又只剩下一萬精銳。” “末將以為,要培養訓練二十萬大軍,需要五年,乃至十年的時間。但是如果真的這樣培養大軍,我們花費了十年的時間,也會給匈奴人留下更長的時間。” “在戰場上,給敵人留下喘息的時間是不對的,這是讓敵人有機會積蓄力量,一旦他們積蓄起了力量,必定會讓我們損失慘重;在戰場上,給敵人帶來壓迫感也是不對的,一旦他們有了這些危機感,本能會讓他們殊死一搏。” “這兩種情況都是不妙的。所以末將不能給我們五年、乃至十年的時間訓練,因為給我們五年、十年的時間準備,匈奴人一定會緩過氣來,壯大自己的隊伍;其二,我們秦人個個驍勇善戰,威名在外,匈奴人面對我們中原人一向是不敢正面進擊。” “他們都對我們做好了完全的防備,同時也早就在我們內部安插了眼線,給他們傳遞消息。如果敵軍已經做好了準備應敵,這個時候進攻肯定不明智,所以末將需要放出假消息。在這個時候,如果匈奴人方發現我們內部不合,又或者是懶于訓練,他們一定會對我們放松戒備。” “而我三番幾次挑選的人馬,都讓他們單獨在僻靜的地方訓練,剩下的大量人員,整天聚在一起種地喂馬,閑暇的時候就在喝酒吃肉。久而久之,就給了匈奴人一種印象,我們居功自傲,惰怠。”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