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是因為邯鄲郡如今貫徹新政,吸引了很多人過來但是沒有得到及時的安置,還是說,這些流民是因為某地饑荒所以跑了過來,還是說他們都是些解甲歸田的將士,回了家但是卻無處可歸。 戰爭過后,家破人亡,牽扯的問題很多,為什么趙完沒有調查就開始來找自己,這不符合秦吏辦事的程序。 就算是流民的問題真的很嚴重,可是要知道就算是二千年后,也還有流民的問題存在(失業人口),而且這流民的數量也聽起來感到可怕,不管是巧立名目還是怎么樣,后期有上‘一’的流民,加起來比如今秦朝天下總人口數還要多幾十倍。 所以扶蘇并不會因為聽說了趙地邯鄲有幾百幾千個流民就驚慌失措。 歷史就是最好的解決方案,雖然大多數后來者從來沒有從歷史中吸取教訓。 天下沒有完美的事,人活著就是要學著接受現實,世界不是你想怎樣就怎樣的。 始皇帝不就是因為不肯接受現實,認為世界是他想怎么樣就怎么樣的最后玩脫了嗎。歷史上的秦二世也是如此,位置太高一不小心就玩脫了。 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也往往最容易在權力的頂峰迷失。 如果不是因為有兩千年的歷史教訓在胸中,換做任何一個人,都會很容易迷失方向。 今日趙完的到來,反而給扶蘇敲響了一個警鐘。 如果臣下說什么,建議什么,皇帝就完全相信他去做什么,久而久之,皇帝的精力都被臣子牽扯走了,反而讓臣子得了空子。 扶蘇認為,自己現在最大的問題就是太操勞了,這些大臣們也是時候該忙起來了。 這一點,正是扶蘇日前看呂氏春秋之中一段有所感悟。 皇帝作為中央處理器,要面對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如果有人刻意小事化大,那不是浪費帝國的資源嗎。 “朕以為,治理天下,如果盲目追求完美,反而不智。如今朕因為聽說某地有流民,接著就認定天下各處都有這樣的問題,這實在是自亂陣腳?。 ?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