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二世四年元月,秦帝國二世下令,帝國自一統之初至今重新紀年,即帝國紀年。也就是始皇帝一統天下之初,是為帝國一年,如今是帝國十六年。 而過往的歷史也終于有了定論,被官方定為春秋戰國。對過去歷史的蓋棺定論,象征著舊時代的消弭。而從這一刻起,整個帝國的子民都像過去一樣,仰望著他們至高無上的皇帝。 皇帝制度,是集合過往七國的血淚教訓最終凝聚成的中原人的政治智慧結晶。 他們沒有創造神話,捏造虛擬的神,而是創造了至高無上的皇帝。 二世站在章臺殿上,登高望遠。 龐尤順著二世的視線看過去,竟然是先帝陵墓,以前陛下可從來都不這么做。 也許,只有王才能理解王。 這一年,帝國歷十六年,有關于熒惑守心的謠言在關東徹底平息,天下漸漸歸于平靜。 治理一個國家,帝國的主人被要求陛下要有耐心,而對于帝國來說,則需要時間。再好的大政方針,也需要時間完成。 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情,整個帝國上下都沒有預料到。 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寒冷期結束了,伴隨著東周消亡秦國政權穩固的同時,也迎來了中國歷史上第二個溫暖期。 這第二個溫暖期在歷史上貫穿了兩漢,如今則是大秦帝國。 而寒冷期和溫暖期的交替時間,天地間風云變幻,大地上暗潮洶涌,到處都是為權力斗爭的人。這些事情是肉眼見不到的。 寒暖期交替帶來的真正肉眼可見,肉體可感的變化,卻在這個時候動搖著帝國剛剛穩定的狀態。 工部令姬豪奏報道: “皇帝陛下,自去歲伊始,天氣回暖,大河大江上游冰川融化,以至大河、大江泛濫,兩岸百姓的田畝因為河水泛濫上漲被迫后遷。已經有數萬百姓因為河水泛濫,被迫舉家遷徙。” “正值陛下下令在河內、關中兩地重新分地,如今的關中、河內,一片混亂。這還只是三月,若是等到七八月之交,天地恐怕要像蒸籠一樣,整個大河、大江水位上漲數倍。” 二世記得,史書上對漢朝水災記錄了不下四百次。 而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公元前185年夏,江水、漢水泛濫,漢中(治今陜西安康)、南郡(治今湖北江陵)大水,淹浸4000余戶人家。 而秦國,因為早早就占有了巴蜀一帶,深受大江流域的灌溉。而這大江發源于青藏高原,氣溫的變化往往對中下游百姓有著嚴重的影響。 只是秦國的能工巧匠眾多,又有鄭國這樣的大才。他們早就制定了一套水位標準,對于重要河道的水位有著清晰的刻度衡量,而且有著詳細的數據記錄。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