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救難之令得頒布-《江戶旅人》
第(2/3)頁
德川家慶慫了!
即使是稱病在家的水野忠邦也再度被召見登城,原本被其他五位老中排斥的異國船只救助建議,這回再度由真田幸貫當眾介紹。說到細致之處,真田幸貫肯定不如忠右衛門和未來開國論的提出者佐久間象山啊。
所以在德川家慶的首肯之下,忠右衛門和佐久間象山得以登城進入中奧,直接當著德川家慶以及一眾幕府老中的面,陳述救助外國船只的必要性。
等得就是這!
估摸著德川家慶已經被威廉二世給唬住了,這回來也不過是走一個過場,把救助外國漂難船的詳細條目給陳述一遍,便也罷了。所以忠右衛門一點兒也不緊張,只是在一眾大佬面前侃侃而談,先講幕府本來就有救助隔壁中國以及朝鮮漂難船的習慣。
同樣都是漂難船,不應該厚此薄彼,只救這個,不救那個。以前幕府不接納西洋諸國的船只,主要的一個原因是防止船上有傳教士。
西洋傳教士進入日本之后,除了改變日本固有的神道教和佛教信仰之外,也有作為西方殖民者探路先鋒的動機。甚至有拐賣兒童,將其送到呂宋、澳門洗腦,待其被洗成功之后,送回日本繼續傳教,變成“二鬼子”的事情。
而且基督教徒作為某種意義上的社會不安定因素,更是發動過“島原之亂”,幕府動兵二十余萬才鎮壓下去。因著這般原因,幕府對基督教的防范非常深。對于不肯改信的教徒,往往施以水刑處死。
現在不改變閉關鎖國的大方針,照舊禁止洋船靠岸,但是允許他們向幕府求救。幕府可以給他們提供必須的糧食飲水,甚至給予藥品和救治,只要不把人放上岸就成。
重點是通過救助漂難船命令的頒布,向外界釋放善意。讓西洋諸國知道幕府并非是與各國敵對,只想安靜的維護本國的民風習俗,不愿意與外國發生太多的交往。只要外國不是武力入侵日本,那么大家便各自安好。
當然啦,外國愿不愿意聽就不得而知了!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