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拓殖臘包爾伊始-《江戶旅人》
第(2/3)頁
還有二百萬,也定下了去處。英國人已經正式承認了德川幕府建立新幾內亞殖民地,同時實際控制帕勞一事。有了帶英帝國的認可,幕府同其他國家的關系也不怎么差,在國際秩序的框架下,這兩個地方基本上就算是歸德川幕府了。
那么自然的,幕府就得開始準備開發新不列顛島附近,以及新幾內亞東半部。錢從何來?人從何來?
錢這不就來了嘛!
現撥一百五十萬英鎊,在拉包爾(日語稱臘包爾)這個算是良港的地方,先行建設出一個殖民中心來。在日本國內招募愿意簽訂五年長約的貧苦農民,去往拉包爾。
募工的模式早就已經熟練了,幕府開發蝦夷和樺太,就是簽訂合同,招募兩年的短期工去開拓的。雖然早期的條件確實是相當艱苦,但是幕府的工錢給到位了。
如今的老百姓,一點兒不怕吃苦的。對他們而言,吃苦算什么,只要能夠掙到錢那就得了。于是許多人就把自己的合約改成了五年長約,因為五年長約的工錢更高一點,而且他們在蝦夷和樺太掙了錢,才能回家買地蓋房娶老婆啊。
許多貧苦農村的年輕男子就是這樣踏上了開發蝦夷和樺太的道路,現在有部分都在北方扎根下來了。畢竟幕府規定你愿意留在蝦夷,直接撥給你五十畝地,還頭三年完全免稅。
有了這個成功的經驗在,招募去往拉包爾的民工,不算是難事,主要缺的也就是這么一個起步資金嘛。
況且先找人,把拉包爾這個沿海的紅樹林灘涂地區給平整出來,后續才能夠發展建設,甚至開拓繁榮啊。
早期要不了多少人,先去給幾百人就行了。德川興業選幾個老實肯干的職員帶隊,給他們帶足了糧食,剩下一切好說。
對了,說到這個,忠右衛門記得后來今村均在拉包爾大開荒,水稻似乎很難在拉包爾存活。只有旱稻可以種植,所以日軍基本上都是種的旱稻。
除了旱稻之外,就只能種植木薯和紅薯了。這是個大事,得提前囑咐一聲。反正日本也有不少地方種的就是旱稻,種植技術還可以,就是產量低唄。產量低不是什么難事,那地方荒無人煙,廣種薄收就是了。
等到地方開拓出來,忠右衛門算算時間,差不多太平軍也要完蛋了。這其中有相當一部分人,都被賣去了智利做礦工。他們不出海不行,清朝廷追殺的厲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