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大年初一頭一天,當多數(shù)普通網(wǎng)友從昨晚熬夜后的酣睡醒來的時候,已經(jīng)有更多早起的人,把新的一年第一天的消息送上了頭條。 這些消息里,包括“某地下雪了”,“某廟會多熱鬧”,“昨晚最好笑的小品”... 額,最后一個熱搜,這兩年太少見了。 春晚影響力也確實日漸削弱。 這其中固然有“以前娛樂的活動相對較少,過年的時候大家坐在一起看春晚,成為大家當時為數(shù)不多的選擇。”當然,也必須有“小品不好笑,歌舞興趣不大,其余的含量太少”之類的原因。 或許說的不太全面,但確實是春晚現(xiàn)在漸漸被其他的娛樂功能替代。 比如抖音,比如圍脖,比如... 還是需要一些大家一起聚著,能一起做,且長時間的活動了。 不可能讓別人看自己的抖音吧? 到時候如果刷出來個“無窮小亮”這種還好,七大姑八大姨頂多問一句這藏狐誰啊?但如果是刷出來些跳舞啊,練臀,以及更直接的帶點擦邊的... 哎喲喂,這十里八鄉(xiāng)的名聲算是就完犢子了。 說不定還會被當作教育素材,講給小孩。 想想都叫一個社死。 所以歸來歸去,這一項重任,開始慢慢落到了電影這件事情身上。 于是早上起來,齊刷刷地,《新喜劇之王》《飛馳人生》《流浪地球》《瘋狂的外星人》還有《神探蒲松齡》之類的... 或高或低,都買了營銷。 而且討論火熱。 因為雖然多數(shù)人是早上醒了之后去看電影,多數(shù)也都選擇下午或者晚上去看,并且很多人都已經(jīng)早早地根據(jù)預告片、電影類型、陣容之類的訂好了自己想看的電影,畢竟春節(jié)票不好訂嘛。 似乎都有點已成定局的事情。 但在沒有真的看到電影之前,還是心里好奇這部戲究竟水平如何。 討論自然火熱,并且還對票房有著積極意義: 畢竟這年頭票價還沒漲太多,大家看完了第一部電影,如果覺得不錯那就沒什么。但如果是覺得一般甚至不好,往往就會生出虧了的感覺,想再看一個別的彌補。 再加上很多人也不是趕著頭茬去看,假期這么長呢。 于是這熱搜上面的大戰(zhàn)正式拉響。 如果點開熱搜,看到熱門的那幾個圍脖,多數(shù)情況下下面會是一水的夸好——當然如果是對家買的熱搜,那就不一定。 然后再看看實時廣場,就可以看到部分真實觀影過的網(wǎng)友反饋。 而之所以是部分... 那就是因為看過零點場的網(wǎng)友其實不是特別多,而且多數(shù)都是看完就發(fā)了感想,所以這會更多的是表示期待去看這部電影的聲音。 唯有一部電影,有些例外。 《流浪地球》。 “朋友們,我沒收錢,但我強烈安利《流浪地球》!真的,如果你不是那種非要春節(jié)去看喜劇片的,那我就推薦你來看這部電影,而且它絕對是那種適合全家觀看的類型!” “看到這個熱搜再來說一句吧,其實我昨天就在朋友圈里推薦給我的朋友們了。《流浪地球》這部戲可能是我這幾年看過最好的特效了,而且內(nèi)核也巨牛,我給四星。” “早上剛看了兩部喜劇的早場,和昨晚的《流浪地球》比,我只能說無腦選流浪地球。” 夸贊,溢美之詞不斷。 究其原因,無非是低期待高收獲帶來的驚喜。很多書迷,科幻迷進去之前,只是祈禱,別改成個“在科幻片里談戀愛”的披皮愛情片,然后特效能不錯就行。 結(jié)果進去看了看,阿西吧? 這特效,是我們國內(nèi)電影能做出來的嗎? 這劇情,改的也完全沒有偏離主要思想? 以及就連這電影的旁白配樂什么的,充滿著史詩感的臺詞,配合著最后那一段神秘又撲朔迷離的音樂,正好完美吻合: 就像是在茫茫宇宙中,向著一片未知而前進。 《流浪地球》這部電影于是以絕對黑馬的姿勢,強勢殺入更多人的視線,讓包括很多沒有收到錢的博主,都開始主動吹起來了: 有的是真的看了覺得好。 有的呢,是恰了錢,去推薦了別的電影,但那電影又沒他推薦的那么好。就必須評一評別的電影,拉恢復自己的口碑,順便夸夸好的電影,降低自己恰飯的嫌疑: 你看,我不止夸一個,也不止罵一個電影, 對吧? 顯然《流浪地球》就是綜合后的選擇。 它足夠好。 亮點也足夠多,可以隨便找。 所以似乎口碑全方位開始大好的時候,卻在另一個本來主要功能是評分的平臺,出了點事情。 ... 京城,辦公樓食堂。 話說東升文化的食堂還算是不錯的了,菜式經(jīng)常換,口味也還行,上菜也比較快,但平時大家還是更愿意點外賣。 無他,食堂就那么大,人又那么多,太堵了。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