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朱由校的確是有意削弱吏部之權。 雖然朱由校承認,他作為皇帝不可能事無巨細地去統治這個帝國。 畢竟他不是朱元璋,做不到每天為自己的統治而工作十多個小時。 他更想有更多的悠閑時間。 所以,這注定他他的皇權要被分成很多份,然后由一些人代理,以維護這個帝國的統治。 但朱由校可不想讓薦舉官員的權力就真的只掌握在吏部的手里。 那樣吏部的文官就會把持整個帝國官員銓敘大權,如此一來,既利于賣官鬻爵,也利于搞黨爭,排除異己。 為此,朱由校也就想把薦舉權多授予一些朝臣。 這樣就算朝臣們都利用薦舉權賣官鬻爵,那也會導致賣家多,官價也不會被抬太高,這樣買到官的人也不會為了撈回本,而把百姓逼得太狠。 同時這也能讓文官集團內部更加分裂,大家都有薦舉他人的權力,自然誰也不服誰。 與朱元璋建國之初,為抑制地方豪強做大,而要求里甲長與糧長輪流由富戶擔任一樣。 以前的基層是一家獨大,一地方豪強壟斷鄉里所有權力。 但朱元璋這么一改,就有“皇帝輪流當,明年到我家”的意思,使地方豪強之間誰也不服誰,而處于分裂狀態,更利于帝國統治。 現在朱由校就是要這樣做。 既然讓官員分享自己的皇權在所難免,那就多幾個分享,這才皿煮嘛。 “你就以此擬旨,宣召天下,今后每逢重臣出缺,便需四品以上京官薦舉,然后再廷推,并以此為成例,不得由吏部專薦,后世若有違背者,則有使吏部專權而出現賣官鬻爵與獨斷專橫之嫌,新的政事堂大臣、樞密院使和副使以及新的閣臣,著政事堂、樞密院、內閣,立即部議出所需的名額來,該增額的就增額,如今帝國疆域增加,內務事務也增加不少,多六七個輔臣閣臣乃至樞密軍機大臣,也是很有必要的,一旦確立需要增補的名額,就著四品以上京官薦舉,然后廷推,廷推之制度,還得再議議,到時候再說,現在把人才薦舉上來。” 朱由校因此道。 若不是如今通訊技術條件沒跟上,他都打算讓地方大員也參與官員薦舉和廷推。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