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頁 “至少其君主不可饒恕!” 回京的孫傳庭這時候回道。 “君主可以饒恕!只要君主愿意歸順!不然,依舊會影響吞并全球的大計!” 朱慈燦繼續回道。 “君主不能輕易饒恕!不但君王不能輕易饒恕,有罪大惡極之刑的貴族也不能輕易饒恕,都需要被審判,不然我們就沒有了吞并他們的正義性!” 朱慈煒這時候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且道:“二弟,別忘了,我們吞并全球的理由是全世界非我漢人統治的人類正在備受他們國內一些奴隸主的壓迫,而我們是去解救他們的,是為了他們才發動了戰爭,而如果我們為了降低戰爭的難度,選擇寬恕甚至是優待壓迫他們的奴隸主,我們還如何讓他們相信我們發動戰爭的正義性?還如何讓他們從心里愿意歸附我們的文明?” “總之,我們的立場必須和大多數外邦受苦受難的百姓保持一致!” “不只皇長子所說的這些考慮,我們也得有個正義的理由來說服我們自己的民眾,軍人作戰需要正義的理由,百姓需要相信我們是在進行一場正義的戰爭,而事實上,我們要想這場吞并全球之戰變得正義,進而利于我們的工業品有更大的市場,利于全球經濟的繁榮,就必須站在百姓的立場上考慮。” 劉鴻訓說著就也道:“二皇子也許沒有怎么注意過民間,事實上,在我大明民間,因為識字率的提高,底層軍民已經開始有議論國政,關心國事的意識,而不僅僅只是士大夫,所以,我們必須考慮他們的感受,讓他們知道,大明如秦時統一六國之行為,掃天下之外邦,非是滿足君王一人之野心,而窮兵黷武,是為解救天下苦難者,也是為他們的富貴日子得以持續而努力!是為了他們百姓永遠不會因為產能過剩而失業!而他們所參與的戰爭也是偉大的!不是強盜式地掠奪。” 朱慈燦頗為郁悶,他不明白,為什么在與自己交好的一群士大夫中,他的言論總會被奉為圭臬;而在政事堂,在一眾說是老成謀國的重臣與自己皇兄面前,自己的意見卻總是被反對,甚至還在言語間總是否定自己,打擊自己,帶著一絲教育的口吻。 朱慈燦也就因此有些情緒,而不屑地一笑,問道:“還要與外邦百姓保持一致?外邦百姓不過是羸弱之民,能助益我大明滅其邦國,能阻擋父皇意志?滅外邦后,使這些百姓有產有業,過得更好,不再為奴隸,他們除了感恩還能有別的能力?朝廷是否寬恕壓迫他們的人,他們能決定得了,并且有資格反對?另,對于國內軍民,朝廷給軍人的待遇素來甚高,給百姓之福利也很好,他們有資格質疑朝廷所發動戰爭之正義性?” “沒錯,既受國恩,戰死沙場與忠心于國,是本分,沒有資格評判!天下不是由他們說了算!“ 朱慈灺這時候也附和了一句。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