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5.不拘一格姜太公-《我在西周當國君》
第(2/3)頁
“叫……叫宜國……”
在這個年代,一個貴族男子被人直呼姓名是一件非常羞辱的事情,正常情況下如果一個貴族男子被人直呼姓名了的話,那么那個男子大概率是要直接拔劍要求決斗的。不過沃操也深知自己如今和姜太公的身份差距過大,因此對于姜太公的羞辱他也只能暗自忍受,不敢多說什么。
“哦?吳國?”
姜太公有些詫異道:
“倒是和我中原的虞國有些相像。”
這年頭宜吳虞同音,因此歷史上從虞國分出去的宜國在最后才會演變成吳國。如今聽到沃操說那個國家叫做“宜”,姜太公的第一反應就是那個國家的國號叫“吳”。
之所以是這樣,主要是因為這三個字里面只有“吳”是最貼合宜國國情的。
首先說“宜”,宜在甲骨文里是一個非常美好的字,既有分享,又有愜意的意思,在姜太公看來,地處蠻荒之地的蠻夷是沒有資格,也不懂這個字的含義的,因此對方的國號絕對不可能是宜。
至于吳和虞,這兩個字其實是同源的。吳的甲骨文就是一個人歡快地扭著秧歌,意為“娛”。而“虞”則是指一行人在打完老虎之后扭著打虎時候的舞蹈,回家慶祝,其側重點則是放在了“打虎”和“武力”上。
在姜太公看來,蠻荒之地的蠻夷閑著沒事扭扭秧歌很正常,但是打虎就不正常了,因為老虎不是一般的小國能夠對付的。也正是因為這樣,在聽到沃操的話之后姜太公才會將宜國的國號認定成了“吳”。
而也正是從他這里開始,中原人也便統一將宜國記載成了“吳”。
“是,宜國。”
此時的沃操還沒意識到姜太公口中所說的那個“吳”和自己口中所說的“宜”壓根不是一個字,因此在聽到姜太公的話之后他非但沒有糾正,反而點了點頭加深了姜太公對“吳國”這個說法的印象。
“漢口向東三千里,差不多便是從成周到營丘的距離了。所以說,只要我從營丘向南,就能直抵你口中的那個吳國了?”
姜太公一邊在心中估算著距離,一邊摸著自己的胡子說道。
“確……確實如此……”
沃操老老實實地點了點頭。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