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大運河-《我在西周當國君》
第(2/3)頁
“比想象中的容易么?”
聽到這話,商離不由微微一笑。
當然容易了,這條路線可是他實地考察之后,選取的最佳挖掘路線,一路上那真的是湖泊遍地,水網密布,挖起運河來能不輕松嗎?
沒錯,運河。在經過深思熟慮之后,商離最終還是下令開鑿聯通長江與淮河的大運河。
雖說如今的宜國已經掌握海船技術,看上去不太依賴大運河了,但是商離心中清楚,運河對于宜國來說依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原因很簡單,海運雖好,卻只能恩澤沿海地區,是沒有辦法像運河這樣將廣大的內陸區域給串聯起來的。
在商離的構想之中,北起淮河,南至紹興寧波,這么一大塊廣闊的區域,都將是將來宜朝的核心王畿。
在這塊王畿之中,長江以南的江東地區由于水網密布,天然就是一塊統一的經濟板塊。哪怕商離不在這里花費太多的精力,隨著時間的發展,這里也會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不至于出現分離主義。
但是江北到淮河的這片區域不同,由于長江與淮河之間沒有天然的水道聯通,因此這兩塊區域天然就是相互獨立的。如果商離不能人為地將其串聯起來的話,哪怕將來他能夠利用中央的權威將其強行和江東板塊捏合在一起,其統治成本也必然是極其高昂的。
誠然,以宜國如今的航海技術,中央朝廷大可以走海路,將江東的物資貨物運輸到淮河流域去,但問題是這種做法只能單純地接觸淮河兩岸和中央的隔閡,至于江淮之間那一大片廣闊的、與江淮都沒有水路聯通的區域,就會直接被開除“宜籍”,排除在這個循壞系統之外。
明明身處王畿之內,卻無法融入王畿的經濟循壞。日積月累之下,這里必然會成為將來宜國的巨大隱患。為了消除這個隱患,同時也是為了帶動這片區域的經濟發展,商離最終還是做出了開鑿大運河的決定,下令調集全國的人力,前往江北挖土。
而與歷史上吳國開鑿的邗溝不同的是,這次宜國開鑿的大運河的位置要更加靠近內陸一些。簡而言之,就是挖一條從南京出發,以高郵湖片區為中轉站,而后北上,連入洪澤湖片區,接入淮河。
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