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次日。 鄭銘的即位詔書就發往了大璃各地,同時鄭青松的遺體也運到了京都。 站在大殿中,鄭銘看著鄭青松干癟的尸體,眼中閃爍著冰冷的寒意。 “雨化田,兇手還沒有查到?” 他的語氣很不好,讓雨化田心頭一緊。 “回殿下,已經有些眉目了,兇手應該是肅王殿下!” “肅王!”鄭銘眉頭一挑,道:“他有那么大的膽子?” 雨化田回道:“殿下,奴婢已經安排人去抓捕肅王的屬臣了,只要抓住他們就能弄清楚了。” 鄭銘微微頷首,再次看了一眼鄭青松,神色變得復雜起來。 “衛公公的遺體呢?” “在殿外。” 鄭銘來到殿外,看著一臉灰白的衛公公,微微嘆息一聲。 對于鄭青松,他更多的是好奇和敬佩,但幾乎沒有太多的感情。 可是對于衛公公,他卻是非常的感激和親近,一方面是因為前身的記憶,另一方面則是這兩年衛公公確實幫了他很多。 “傳令召肅王、寧王、慶王、肅王入京參加父皇的葬禮,若敢不來,直接擒來。”鄭銘道。 現在他沒有功夫跟這些便宜兄弟鬧騰,這個時候誰若是敢搞事情,他絕對會下殺手。 安排好鄭青松的遺體之后,鄭銘就開始準備鄭青松的葬禮。 他現在還不能立即登基,必須要把鄭青松的葬禮處理完畢才行。 不過現在他已經開始行使皇帝的權利了,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也逐漸接受這個事實了。 接下來的幾日,鄭銘完全陷入了忙碌之中,一邊準備著鄭青松的葬禮,一邊還要處理朝堂上各種繁雜的政事,讓他有些心煩。 為了能夠從這些繁雜的政事中脫身出來,鄭銘命人去找辛棄疾和杜如晦入京。 至于賈詡,呵呵,身邊就這么一個能夠處理政事的工具人,鄭銘哪能讓他閑著。 鄭銘直接將他丟到內閣去了。 …… 新君即位詔書發放到大璃各地,頓時引起了不小的波瀾。 讓原本就混亂的局勢變得更加混亂起來,那些親近百煉宗的宗門和勢力更是變本加厲的搞事情。 或許在他們看來,鄭青松駕崩就意味著百煉宗獲得了勝利。 一時間,大璃各省紛爭不斷,弄得鄭銘更是頭痛不已。 鄭青松駕崩帶來的影響實在太大。 而且不只是大璃之內,還有大周和大金也在蠢蠢欲動。 此時大周皇朝內已經開始頻繁的調集大軍,一場大規模的國戰怕是免不了了。 而大金皇朝也沒有閑著,他們的精銳騎兵多次試探落羽要塞,期間爆發了數次小規模的戰斗。 還有西南部的巫蠻百族也開始不老實了,居然對著西決城出手了。 顯然他們是想先解決西決城,然后通過西決城進入大璃。 要不是東方不敗占據了西決城,怕是他們早就聯合西決城一起進攻大璃了。 至于西北大草原,也速兒同樣也在調兵遣將,頗有一種要入主大璃的氣勢。 再加上百煉宗,如今的大璃可謂是四面楚歌。 就在這種四面楚歌的情況下,鄭銘率百官扶靈出殯,將鄭青松的遺體送入了皇陵入葬。 局勢緊迫,一切從簡,鄭銘再在為鄭青松守靈七日之后,就登基成為了大璃皇帝。 就算是如此,鄭銘登基時都已經是七月下旬了,距離鄭青松駕崩已經過去快一個月了。 新君登基,年號改元為華夏。 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闊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 此年號是鄭銘定下的,既有他對華夏的思念,又有他對大璃未來的期望,希望大璃能夠民得其生,國得其昌,政得其遠;君得其名,以華夏自美。 不過這個年號還要等明年才能用,今年依然是和遠四十二年。 鄭銘登基之后,拜明妃李氏為母后皇太后,徽號眀慈,執掌后宮,同時冊封魏語為皇后。 等一切繁瑣的禮節結束之后,已是日落西山。 鄭銘身穿龍袍坐在養心殿中,雨化田和曹正淳恭敬站在一旁。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