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瀧一想著人到中年,更可貴的不是純粹的自我,而是由責任感帶來的深一層自我認知。 比起喜不喜歡,理智判斷更重要。 “你跟別人是不一樣的Taki。” 就在瀧一陷入放空時,木村拓哉突然說道。 “你像極了20歲時候的我,20歲的我認為成為偶像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 但這二十多年的偶像生涯里,我也不是憑著興趣在做著所有的事情。” 一生懸命。 這是木村拓哉在瀧一面前提到最多的話。 “我把你看做20歲的自己,在跟隨我還有秋元康前輩這些年學習的生涯里。 因為見證了太多這個圈子的光鮮和黑暗,如今的你似乎失去了作為年輕人應當有的沖勁和熱情。 Sakura的離去或許讓你變成這樣,但這樣的生活應該停止了Taki。” 木村拓哉用嚴肅的言語正在試圖敲碎,封閉瀧一內(nèi)心與外界的屏障。 “并不是我們非常希望你成為偶像,而是,我們認為這世界上沒有什么職業(yè),能夠比偶像能夠讓人努力之下再去努力了。 這是個一絲一毫都無法讓人可以松懈下來的工作,但在努力的同時你會感受到責任的遠大。 如果因為對生活感受迷茫,如果不能找到前行的方向,那邊創(chuàng)造出一個目標。 世界不會去指引著每一個迷路的前行者,很多時候前方的路需要我們自己用雙眼和心的感觸去發(fā)掘。” 保守的來說,僅憑一場發(fā)自肺腑的談話便扭轉(zhuǎn)一個人的看法,這種事情在任何時刻看來都很不現(xiàn)實。 即便如此,在木村拓哉轉(zhuǎn)身離開的時候。 瀧一依舊感受到,內(nèi)心處對“藝人”所持抗拒的螺絲釘,已經(jīng)在不知不覺間被擰下。 “如果老師能夠遇見20歲的自己,會對那個時候的自己說什么呢?” 曾經(jīng)瀧一有次這樣對木村拓哉詢問道。 向過去的自己提出一些忠告,這是最近的時代年輕人非常喜歡玩的形式,也漸漸被從舊時代所走過的長者所接受。 “希望他能早一點工作,認真對待他的工作。 那個時候的我還是小看了一切。我希望他能在工作的時候,再多一些責任感。” n. 第(3/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