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頁 關于所謂的戰爭迷霧,當劉平第一提出這個名字的時候,所有人都是一頭霧水,但是當劉平提及河北之戰最后半個月的決戰的時候,所有人都如同醍醐灌頂一般。 沮授為什么敢制定那么一個如同萬丈深淵之上,走鋼絲繩一般的策略呢? 沮授的底氣就在于幽州軍數量無比龐大的騎兵,正是憑借著這一支騎兵,以及張郃、高覽、班柱等老練的將校的直接指揮,在河北最后的決戰之中,將公孫瓚和袁紹的兩支數量和規模一點都不小的軍隊,直接變成了聾子和瞎子,讓他們與外界的全部聯系! 最極端的時候,在某些猥瑣流的指揮官的指揮下,他們的行軍速度,甚至每日的行軍距離都處于幽州軍的控制之下,否則沮授就是有通天之能,也不敢在袁紹和公孫瓚兩支加起來十余萬的大軍中玩什么時間差! 除了戰爭迷霧方面的共識,在其他方面,幾乎得到了整套漢軍騎兵戰術傳承并且得到升級和改良之后的幽州軍,遠遠比以青州黃巾軍為主的兗州就要強太多。 對于在騎兵使用上,已經成型比較完善的體系以及比較標準方法的幽州軍來說,像夏侯惇這樣,沒有層次,沒有體系,沒有完整隊列,沒有緊密陣型,甚至連戰術目標都不明確的騎兵沖鋒,就連軍候級別的低級軍校都看不上,更別說作為幽州軍高級將領的張郃了。 作為旁觀者的李典,雖然上馬備戰,卻沒有進入幽州軍的隊列之中,而且作為旁觀者見證了劉平的幽州軍與曹操的兗州軍的第一次正面交鋒。 數千騎的正面交鋒,對于年輕的李典而言,絕對是一場真正的視覺盛宴! 面對來勢洶洶,至少看起來萬馬奔騰,氣勢如虹的曹軍騎兵,幽州軍沒有任何慌亂的跡象,時間雖然倉促,但是一切井然有序,反而在張郃的命令,以及軍司馬、軍候等中低級軍官之喝令下,迅速的排成緊密的隊形和隊列。 作為沖鋒一方的曹軍看不到的東西,身處幽州軍之側的李典看得很清楚,短短不到一百二十息的時間,如同魔術一般的表現讓李典內心受到了第一波沖擊! 軍陣最前方,是幽州軍中唯一沒有騎馬,而是站立于地面之上,手持強弓膀大腰圓的弓弩手。 四百名弓弩手之后,是近千名手持長槍,身著護胸、扎甲以及鐵甲的,排成緊密隊列的騎兵。 再往后是八百名手持長矛,但是身著革甲的,隊形較為松散的騎兵。 而在隊列的最后,是八百名,手持弩箭,身著輕甲,馬背附有短矛同樣精銳無比的騎兵。 在李典不敢置信的目光中,而近三千幽州軍,如同變魔術一樣,形成了完整的對敵體系,這已經完全超出了李典的接受范疇,然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當夏侯惇所率領的兗州軍騎兵,沖鋒到距離幽州軍只有大概一百五十步左右距離的時候,隨著隊列最前端,指揮強弓手的校尉的命令被高聲喊出。 “拋射!全力!五發速射!放!” 早已經張弓搭箭的強弓手們,將自己手中的弓弦放開,四百支箭騰空而起,如同一片黑色的云霧一般壓向曹軍!然而這只是一個開始! 第一箭射出之后,不需要第二個命令,所有人的動作出奇的一致,接著就是第二支,第三支……五息不到的時間,四百名強弓手,以最快的速度將箭壺之內的五支箭,向前傾瀉而出! 五支箭射出之后,又是一聲干脆的命令,“散!” 隨著分散的命令下達,箭在空中飛著,而用強弓射出五支箭的幽州軍強弓手,則用最快的速度向兩側沖去,將中間的地帶留給了身后著甲的騎兵。 黑壓壓的箭雨在空中飛了一會,在處于沖鋒狀態的兗州軍到達列陣的幽州軍約百步的似乎,幽州軍的軍陣之中又一聲命令傳出。 “幽州軍!前進!” 隨著命令下達,列陣在前,排成了緊密隊列的幽州軍騎兵,握緊了手中的制式長矛,從強弓手讓出的位置,迎著曹軍騎兵沖鋒而去。 在幽州軍騎兵沖出去的一瞬間,由強弓手們拋射而出,在空中飛行了三到五息時間的箭矢,正好落到了沖鋒在最前端的兗州軍的身上,對于高速沖鋒之下,鮮有鐵甲與扎甲,以革甲為主的兗州軍騎兵而言,殺傷力頗為驚人。 第(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