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頁 柯崇云道:“波斯明教使者的事情,你聽說了吧?” 張三槍皺眉道:“聽說了,要我說,你就是太心軟了些,換我就全宰了,咱們中土明教與波斯早幾百年就沒聯系了,你大可不必顧忌。” “這個先不說,現在有件更重要得事情,想請你幫忙!” 張三槍道:“什么請不請的,你說吧,這世上除了姑姑,我就服你,你讓干啥我就干啥!” 柯崇云笑道:“本來是想等議會結束之后,再讓你去南邊主持教務的,不過眼下情況有變,你恐怕要提前動身了!” 張三槍看著有些混,但心思通透,道:“跟波斯使者有關?” 柯崇云點了點頭:“他們的刺殺,是由扎木合那邊指使的,好在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緊要情報,扎木合安排了一路使者走海路,準備跟臨安那邊結盟,若是此事成了的話,咱們怕是要腹背受敵!” 張三槍聞言應承道:“這事情包在我身上,我即刻便動身。” 柯崇云略帶歉意道:“不急于一時,你大婚不久,先安撫好了嫂子再去不遲。” 張三槍滿不在乎道:“一老娘們兒,這點主我還做不得么?放心!沒其他事情,我就先走了。” “沒其他事了!”柯崇云搖了搖頭,又有些不放心,道,“此行還是以傳教和搜集情報為主,宋蒙結盟之事,能破壞最好,若事不可為,當保全自身,只要及時傳回消息便好!” “放心吧!”張三槍拍了拍胸脯,直接告辭。 柯崇云等他走后還是覺得不放心,又提筆寫了一封書信,喊來侍衛,道:“你安排人將此信送到岳陽,交給丐幫的魯有腳長老!” 侍衛接過信,徑直離去。 且不提張三槍南行之事,在他離開之后,柯崇云便又開始忙碌起來。 第一件大事便是秋收。 這是中原大地改朝換代后第一次秋收,關系到國計民生,容不得一絲一毫的差錯。 自柯崇云登基以來,廣分田地,改革稅法,鬧了好一陣亂子,很多農名并沒有趕得上春種,夏收并不令人滿意,好在憑借著打土豪的收獲,暫時安撫住了人心,如今的秋收成果,將直接反映出新朝田稅之法的成敗。 好在這一年天公作美,黃河并未肆虐,算得上風調雨順。 九月下旬,各地的秋糧統計陸續報到了開封。 看著呈上來的數據,柯崇云大大的松了口氣。 當初在沂蒙山區之時,全金發采取的是屯田法,百姓與明教五五分,除此之外絕無增派,比重雖高,但比之金人治下,層層盤剝來說,要好得多。 全金發也是借此囤積了大量糧草,煉出了五行旗的精兵。 不過立國后,顯然不能再采取這么高的稅率,不過此時天下未定,北有蒙古、南有南宋,必須要維持一定數量的兵馬,否則難以保證江山穩固。 因此,田稅到底按多少征收,才能既保證百姓民生,又能供應國家養兵備戰,成為柯崇云眼下的頭等難題。 柯崇云暫定的標準是十稅三,任舊高得離譜,但百姓的反對聲音并不算高,一方面是因為柯崇云面了采取了攤丁入畝法,免去了包括人頭稅在內的其他雜稅,只收田稅,總體來說并不算高;另一方面,那就是原本金國的制度實在落后,剝削嚴重。 女真建國之前,其實只不過是以原始部落形式聚居,以漁獵為生的民族,金國建立之初的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以奴隸制為主的社會結構,到了世宗和章宗時期,女真人南遷漢化,猛安謀克戶逐漸從奴隸主轉變為地主。 皇帝給百姓分田,是按照人口均分,叫做“計口授田”,乍一看好像很公平,其實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 因為他分田的對象不是普通百姓,而是猛安謀克,也就是女真軍戶。 一個謀克手底下有十個奴隸,就分給你十個奴隸的田,一百個奴隸就分給你一百個奴隸的田。 說白了奴隸的數量就是衡量分田多寡的籌碼。 分田之后,猛安謀克自己不種地,讓漢人奴隸種,漸漸這些奴隸就變成了佃農。 柯崇云登基之時,金國只有一百萬戶,但人口足有近四千萬,平均每戶有四十口人,而同時期的南宋,有一千五百萬戶,人口八千萬,平均每戶五到六人。 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差距,便是因為金國的佃農不屬于百姓,不計戶口,他們的產出全歸地主,只占有少量口糧,連生存都難以維持。 如今柯崇云重新編戶分田,還是四千萬人口,卻分了七百多萬戶,大家只需對朝廷負責,不再受原本的猛安謀克盤剝。 所以柯崇云十稅三的田稅相對之前來說,他們的壓力要小了不少。 但是,落到實處之后到底如何,柯崇云也十分忐忑。 好在如今看來,結果不錯。 至少百姓可以靠留存的糧食堅持到明年夏收,而朝廷也有了足夠的糧食來維持軍隊和官員俸祿。等到了來年,夏秋兩季若再能如此,朝廷便算是能夠徹底穩固下來了。 秋收結束,開封又迎來另一件大事,那便是議會。 諸省議員隨著官府運送糧草進京的隊伍,陸續抵達開封,住進了朝廷提前準備好的接待處。 這次議會乃是這片大地上古往今來第一遭,史無前例,十分熱鬧,也十分混亂。 五省兩京共計一千三百名代表齊聚開封,很多農民出身的代表甚至都不知道自己過來是要干什么的。 而偏偏農民在這些代表中又占據了六成,其余匠戶又展兩成,沒有官身的讀書人、商人、江湖教派之人加起來才占了兩成。 近乎七成的文盲率,這次議會能履行多大職權可想而知。 柯崇云看到人員名單之后,也再次揉起了自己的眉心。 7017k 第(3/3)頁